ũҵ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农业

农业(Agriculture)

目录

  • 1什么是农业[1]
  • 2农业的特点[2]
  • 3农业的性质[2]
  • 4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
  • 5农业的贡献和多功能性[1]
  • 6高端农业的发展[3]
  • 7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1]
  • 8参考文献

什么是农业[1]

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的特点[2]

农业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是三类基本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一是生物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二是自然环境,如土、水、光、热等;三是人类助劳动手段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这三类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农业生产具有了自然再生产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根本特点。

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植物产品。动物利用植物产品进行自身的生命活动,同时为人类提供肥料等有机物质,再加上微生物的活动,就形成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万物繁衍的过程。自然再生产通过生物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

所谓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它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以生物体自身的代谢活动为基础,根据人类的需要,通过劳动对自然再生产进行作用与指导的过程。

由于农业生产中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且密不可分,由此而派生出农业不同于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若干具体特点,主要是:

1.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农业生产利用各种自然力的基础是土地,农业生产分布在广阔的土地上,人类的农业活动也主要通过土地而对动植物发生作用。然而土地又具有自身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如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用途的选择性、肥力的可变性、效用的持续性、质量的差异性、收益的级差性等,这就使农业生产产生了土地集约经营、合理布局等一系列特有的经济问题。

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现代工业物质文明和加工制成品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领域。但是无论怎样变化,粮、棉、油、肉、蛋、奶、果、茶、菜等这些最基本的农产品仍然需要农业来提供。它们不仅是人们生活必需的,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还要求数量上有所增加,结构和质量上不断改进,否则就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

由于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人们的生产劳动要通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而起作用,人们的劳动成果也要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来实现。因此,人们必须认识和遵循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按照其生命活动周期进行生产活动,如按季节播种、按季节收获。

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在土地上进行,而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在广阔的土地上分散进行。同时,农业生产中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光合作用而获得自然界的物质能量来完成,这就有一个植物叶面的采光面积问题,生产中植物种植越分散,采光面积越大,则从外界获得的物质能量越多。此外,农业生产要受到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则其生产周期、生产季节和生产结构不尽相同,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

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农业生产时间是指农业自然生产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这一时间要受到生物生命活动规律与周期的约束,要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一般生产周期长,则生产时间持久。农业劳动时间是指人们根据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中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实际需要而投入劳动的时间,一般具有间断性和季节性的特点,这也使得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产生了非一致性,即在动植物漫长而持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时人们不劳动而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照样在进行。由于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使得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具有了季节性,农产品的获得具有了间断性,农业资金的收支具有了阶段性的不平衡性。

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由于农业生产大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而自然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具有不可控性,使得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特别大。同时,农业生产的周期长,按季节播种、按季节收获的规律难以改变,使得农产品供给弹性很小,难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结构和改变生产规模,加之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对加工、储藏、运输、销售要求较高,使得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

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农业生产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事业,其整个生产中有多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联合发挥作用,共同促使生产过程的完结,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才能体现出来。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效果很难测定,例如生产丰收了,是品种因素的作用、肥料因素的作用、自然界风调雨顺的气候因素的作用,还是人类精耕细作的劳动因素的作用,这很难分清;另一方面人类的等量劳动投入在农业生产中难以得到等量效果,使农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能完全按照生产要素投入进行计量分配,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更为复杂。

农业的性质[2]

农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农业是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人们的劳动去协调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一个生产部门。换句话说,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任何一种社会生产,都是物质能量的转化过程,农业生产也不例外。农业生产过程就是生物利用太阳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由绿色植物形成的植物性产品,即食品和饲料,是人类生存和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首先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在任何社会中,农业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农业,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归根到底要由农业生产出来。因此,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

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人类分工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的高度,能够为其他生产部门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这些部门才能从农业中独立出来。而如果没有农业部门不断提供日益增多的剩余劳动,一切非生产部门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农业生产作为一种物质生产过程,具有它的自然属性;同时,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有组织经济活动,又有其社会属性。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技术系统诸因素反映农业的自然属性,农业经济系统各因子则说明农业生产的社会属性。农业的产生和农业内部生产门类的增多,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这个最古老的经济部门和第一社会生产部门,才得以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才得以逐步展开和不断深化。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食物是由农业生产的。因此,无论是过去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农业都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同时,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有食物的直接生产者为社会提供的剩余产品相当多时,其他经济部门才有可能独立出来,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者才能安心地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没有农业人类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便没有社会分工,也没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独立。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农业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农业产值和劳动力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渐下降。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制度不同,其下降的速度和比重大小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是农业比重大的国家,还是农业比重小甚至没有农业的国家,这一规律都要起作用。一些国家如果本国农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能满足国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依靠其他国家,其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其他国家和世界农业的影响。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农业在利用自然力、转化太阳能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特殊性表明,不仅过去和现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以后的将来,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贡献和多功能性[1]

(一)农业发展的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等方面。

1.产品贡献

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产业部门的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时候,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才能得以发展。从理论上说,国内食品生产不足可以通过进口来加以解决,但实际上大量进口食品将会受到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食品的供给完全依赖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风险或者要具备更为良好的政治与经济条件。

2.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农产品出现了剩余,使得农业劳动力能够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土地生产要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力相对充足,甚至出现了剩余,这就为其他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创造了最基本的生产条件,农业成为其他非农产业部门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来源。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农业是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社会资本的积累主要靠农业,工业等其他新生产业部门起点低、基础薄弱,还无资本积累能力,此时农业不仅要为自身的发展积累资金,而且还要为工业等其他新生产业部门积累资金,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和新生产业的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市场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市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要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流通量增加,不仅有利于社会消费成本的降低,而且还可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农业还是工业品的购买者,如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化肥、农药、农膜、机械、电力、能源等由工业生产的农业投入品,都要通过市场来购买,农村是工业品的基本市场。随着农业现代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对农用工业品和工业生产的生活资料的需求将日益增加,这就为工业提供了日益广阔的市场。

4.外汇贡献

农业的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为国家赚取外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的外汇贡献十分重要。此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工业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难以出口创汇,而国家工业化的推进,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的技术、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因此,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部门通过大量出口农产品的创汇,为国民经济直接作出外汇贡献。

(二)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1.社会稳定功能

农业问题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首先,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农业的稳定发展,可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以满足人民对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的要求,可以使人民生活安定、安居乐业。其次,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的主要农产品不能保持基本自给,过多地依赖进口,不仅会给世界农产品市场带来压力,而且也很难立足于世界各国之林,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过多地受制于人就会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再次,社会稳定在于农村,农村稳定在于农业,尤其是我国这样的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国家,农业由于具有地域性分布的特点,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谋生的手段和就业的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与社交的基本条件及场所,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2.生态环境功能

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可以使农业生产免遭自然灾害破坏,反过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人类如果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农业不仅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为人类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文化传承功能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村生活紧密结合,与城市相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因而农业对形成和保持特定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功能,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高端农业的发展[3]

一、高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式

从本质上讲,高端农业是指凭区域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将高端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瞄准高端市场,生产高标准、高品质的农产品,以获得高附加值的一种农业形态,是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市场及高附加值的有机统一。高端农业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地域资源禀赋产业政策导向等表现出诸如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和创意农业等不同的发展形式。高端农业属于现代农业范畴,现代农业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形式、现代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综合运用,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而高端农业正是现代农业在这一意义上的集中体现。但高端农业又不等同于现代农业,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农业相比,它对产品的标准要求更高,对消费群体要求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在整个产业链中具有顶端优势,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式。正是由于发展高端农业能够带来农业的高效益,实现农民的高收入,因此许多地区已经把发展高端农业列入本地农业发展的规划

二、发展高端农业的必要性

当前,受全球气候变暖、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趋势日益明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积极发展高端农业成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1.发展高端农业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频频出现,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现实背景下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而城镇高收入消费群体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强劲消费需求又亟待得到满足。因此,通过发展高端农业,生产面向高端消费群体的高附加值农产品,获取较高的品质溢价,从而有效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例如:山东省平度市的“马家沟芹菜”通过走高端化之路,生产规模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40hm2发展到2011年的400hm2,同时销售情况更是喜人,一度出现脱销局面,而且市场销售平均价格是同期普通芹菜价格的10—15倍,年度总利润由2005年的1 504.08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2.07亿元。农民增收的效益显著,2002年每公顷芹菜收入仅3万元左右,2010年达到30万元左右,增长10倍。“马家沟芹菜”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发展高端农业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发展高端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发展高端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高端农业就是通过高端农业科技的应用,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使其满足高端消费群体在绿色、生态、安全方面的高标准要求,同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营销品牌运作,提升农产品品位,塑造高端形象,增加品质溢价,从而实现农业科技、产品品牌创建、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诸环节的转型升级。同时,发展高端农业使农业与旅游、会展、休闲和创意等诸多产业相互融合,即在巩固传统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向休闲、审美、生态和创意等方面延伸,发展多功能农业,进而通过提供非实物的服务类产品提高附加值,从而促进产业的融合升级。

3.发展高端农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由于农业所提供的农产品同质化趋向严重,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这进而决定了它是一种竞争力低下的弱质产业。而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就要切实改变过去单纯注重数量的低水平的重复生产。高端农业是以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着力点,通过增加高端的农业科技要素投入,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达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及市场化经营,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良性互动,提升农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例如: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荷兰的花卉产业走的就是一条高端农业道路,凭借其科技要素投入和产业一体化发展,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有效地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发展高端农业的建议

1.发展高端农业必须坚持理念创新

没有理念上的领先,就没有行动上的率先,发展高端农业必须彻底摒弃过去的陈旧观念,不断创新发展理念。首先,要树立生态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要求已不单是数量上的满足,绿色、生态、安全的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高端消费群体的首选,因此,只有生产出符合消费需求的高端农产品,才能占据高端市场,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其次,要树立工业化经营理念。通过引进工业组织形式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营销,把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服务等连为一体,把市场化、标准化等工业经营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再次,要创新营销理念。实践证明,销售环节是产业价值链中增值最大的环节之一。发展高端农业必须强化农产品营销理念,构建农产品营销体系,搭建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通过高档超市、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业会展等多种形式的渠道扩充销售途径,实现与目标市场的无缝对接。

2.发展高端农业必须选准优势产业

由于农业本身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不同地区受大气、水土及地形等的影响,在粮食、蔬菜、水果、林木、畜牧及鱼类等农业产业中,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产业也不尽相同。在发展高端农业的过程中必须对本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进行判别和评估,进而确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因为只有在对区域农产品资源类别详细普查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对辖区所属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予以明确,才能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发展高端农业bJ。通过走高端化道路,辖区的优势农业产业会表现出比其他地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带来更高的收益。荷兰的花卉产业、法国的葡萄产业、山东平度的芹菜产业等高端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说明,选准优势产业是发展高端农业的前提。

3.发展高端农业必须依靠政府主导

高端农业发展的前瞻性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政府的规划、统筹与扶持,高端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是难以实现的。首先,在政府的主导下培育体现区域资源禀赋的特色优势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积极宣传和推介,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认知度,进而影响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方面建立稳定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在农产品品牌创建方面建立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机制等,以此调动发展高端农业的积极性。再次,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指导、协调作用,督促农业、工商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为高端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发展高端农业必须提高科技水平

先进的农业科技是推动高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源泉,只有通过对高端技术的综合应用,才既能做到农业生产方式上的生态环保,又能追求农业生产的高效率,才能生产出绿色、有机、安全、生态的优质农产品。首先,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再创新等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高端服务,打造农业高端产业服务器,着力培育包括生物育种在内的农业高端产业,大力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农业技术队伍素质,使其向知识化、综合化和实用化转变;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向产前拓宽,向产后延伸,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集成化的服务;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给信息、供技术、建基地、搞示范、抓流通,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再次,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方法,提升农户、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及农业企业家等农业人才的整体科技素质。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1]

一、传统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传统农业是指开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是在原始采集农业和游猎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进入定居时代后所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产业部门。

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技术停滞;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现代农业是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它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人类第一次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大规模自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的结果,是广泛采用以机械、化学和生物技术群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同时,它又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主要方面:

1.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2.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现代农业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

3.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而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4.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5.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6.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

7.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8.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9.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三、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从现代农业的特征来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如下差异:

1.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

3.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新型的农业形态。

4.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市场化程度都很高。

5.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6.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要广泛参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

四、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一)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从以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中现代物质装备的内容将不断更新,装备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必将不断提高。

(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农业生产是自然环境—生物—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系统。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又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既要注重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又要注重农业与其产前、产后部门的整体现代化和协调发展;既要注重提高当代农业生产水平,又要注重环境的改善、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农业现代化也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力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以后才出现的,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也会不断变化。

(四)农业现代化还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是应该同当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大多数国家相比较。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时,才算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五、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但根据现代农业的特征,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过程。农业生产受土地、动植物、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需要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来武装农业,为农业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用现代农业机械代替落后的手工操作,在一切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单位尽可能多地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园林化。

(二)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

广泛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自然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加生产过程是农业生产的特点之一,对自然力的利用与控制、对农作物和畜禽的性状和生长环境的改善、调整和控制,就成为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三)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质上是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全面革新和进步,这其中必然包括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四)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指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和各环节的经营管理,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组织管理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主要指标

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1.反映农业发达程度的指标主要

①农业生产条件(农民人均拥有的耕地资源、水利化程度);②农业投入水平(农机动力水平、电力水平);③农业生产力水平(土地综合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化程度);④经济结构(农业增加值比重、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城市化水平);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2.反映农民富裕程度的指标主要

①农民的收入水平;②恩格尔系数

3.反映农村环境良好的主要指标

森林覆盖率;②水土流失程度;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农业用地污染程度;⑤自然灾害成灾率。

参考文献

  1. 1.01.11.21.3 陈娆,佟占军主编.第四章 农业经营管理知识 土地流转经纪人 基础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6.
  2. 2.02.1 王雅鹏主编.第一章 导论 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
  3. ↑ 张云刚.发展高端农业的必要性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3,(第7期).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决策方式
下一篇:深证成份A股指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