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目录

  • 1什么是农业机械化
  • 2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 3农业机械化的经营模式
  • 4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 5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 6参考文献

什么是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化作业需求越来越强,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1.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

3.农业机械化促迸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威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

5.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建立完善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的经营模式

1.国外的农机经营模式

美国农业已经实现高度机械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2007年,美国单台拖拉机负担耕地面积为85.06hm2,播种面积为37.45 hm2,收获面积为28.6hm2。侯方安¨1博士总结了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并概括为3种主要类型,即自购自用(营)、公司租赁(mACHine hire)、定制服务或契约服务(custom workservices or contract services)。从社会产出角度看,美国各类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中,白购自用型的比例最高,是主导模式,其次是定制服务性,再者是公司租赁型,农场自营的农业机械化经营产出最少。各种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已经成熟。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可分为自购自用型、共同利用型、委托与受委托经营型和复合经营型。日本的农机合作组织主要是建立农机银行,即由几户农民联合起来,一家买收割机,另一家买插秧机,其余几家分别买拖拉机和排灌机械等,独立经营管理,统一集中协调使用,使用人向机具所有者支付租金。这种做法具有投入资金少、使用效益高、作业成本低和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1978年在东京开始推广,目前在日本已有1 000个多这样的组织。

韩国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可分为合作利用和个人联合利用模式。合作利用模式又分为联合农户、农业协会和农业协会经营的试验农场经营等3种类型。由于在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中,无效和保守的经营者管理会引起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降低,因而农户私人经营和利用的比例在逐渐上升。联合利用型经营模式的运行也越来越困难。

德国发展的是农机链,即一种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开展农机自助合作服务的一种形式,参加的农户都自有农机,通过农机链的联络、协调进行互相交换使用,实现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其大大减少了农民投资,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通过这种农机服务的专业合作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节约了农户的投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通过各国农机化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发展体现着阶段性与多元化的特征,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制度下的产物,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必然选择,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体现着共通的规律性。农户作为农业的基本经营主体是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农户自购自用型是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应用的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在其他的经营模式中,无论是自购自营,还是通过一定的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化经营,农户仍是农业机械化经营的主体,一些专业化的租赁公司、农户外组织尽管所占比例很小,但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我国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构成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发展的主要禀赋特征。现阶段,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革、农业发展需要新的政策推动的历史时期,国外这些典型地区的启示将给我国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发展提供有益的鉴。

2.国内农机经营模式

研究农机经营模式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学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总结提出了各类农机经营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经营组织形式为特征分类的农机经营模式

何万丽在“农机经营组织模式区域适应性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农机经营组织模式的分类,将我国农机经营组织模式划分为5种:一是集体经营组织模式;二是个体经营组织模式;三是联合经营组织模式;四是合作社经营组织模式;五是企业经营组织模式。分类的标准是在对国外农机经营组织模式的发展经验及我国农机经营组织模式的演变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理论分析,综合考虑农机经营组织模式的空间地域性、时间阶段性、决策制度、产业原因和服务内容等因素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并将农机经营组织模式定义为:农机经营者根据外部环境与系统的自然和经营条件,为实现其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的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

(2)以所有权为特征分类的农机经营模式

①独户经营模式

梁备战从农业机械化经营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农业机械化贡献等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经营发展的基本状况,总结了河南省农机经营模式。其中,提出的独户经营模式与专业合作经营模式是目前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下的主要农机经营模式。但这种分散经营作业模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畅,服务能力弱,从而导致了机械利用率不高、作业成本上升、缺少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农机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整合以及农户经营效率低等突出问题。

②股份合作制模式

冯春丽以农业经济管理和合作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分析、系统分析和例证法对河南省户营农机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河南省发展农机规模化经营的必然性,提出了农机股份合作制的农机发展新模式。农机股份合作制模式即由农机大户或种粮大户牵头,农户以自己承包的土地作为入股资产资源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主管理,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股份制经济实体。实体内实行“统一整地,统一种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按亩分红”的管理模式

③股份制公司经营模式

康运河、李红伟与单士睿等分析了从计划经济阶段到市场经济阶段过渡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提出了农机服务合作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模式。农机服务合作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农户集资筹建的现代企业,使农户除了传统的农业经济作物收入外,按照公司的性质,按入股比例分红。这种经营模式,一方面在满足农户自身耕地需要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户收入;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农户自身参与到机械的管理中,也增强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这种企业经营组织模式对所处环境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不具备发展条件;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机化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企业经营组织模式已成为提高农机经营者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机产业化经营的最高级模式。

④农机作业协会模式

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机协会,以产前、产中与产后等多种服务为纽带,把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了以一种产业为主导,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新生产格局,以“互惠、互利、相互联动”为原则的利益共同体。这是新形势下农机协会的模式。

上述经营模式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经营的组织形式确定的,即以经营组织的方式为特征进行分类,突出的是组织形式。这些模式无论何种组织形式,最终的目标是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3.农机经营模式的建议

侯方安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中提出“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是指投资主体运用农业机械为自身或他人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机械化作业服务的经济活动方式,即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中心,以获取自身需要为目标,以开展农业生产的机械作业服务为手段,按照一定组织方式形成的、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形态的农业机械作业服务运行模式”。可见,前述的农机经营模式分类方法主要着眼于农机的经营组织形式,对指导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寻求提高农机经营效益途径提供了支持,但其不能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中的农业机械化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其作为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资料,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农业机械只有投入到具体的农业生产,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属性。为了适应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趋势,加强农业机械化的规模经营在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中的作用,按农机的应用属性及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对象进行经营模式分类,是农机规模化经营发展应考虑的。按此原则分类,我国现阶段的农机经营模式可分为以下两大类模式5种形式。

(1)单纯对外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一纯农机服务类

单纯对外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类型,即农机经营者配备有一定量的动力和作业机械,组成农业生产作业机组,为需要农机化作业服务的农户、农业企业或其他经营单位提供农机作业服务,通过经营收取服务费用,以经营农机服务获得服务费为经营目标。根据提供服务的类别和项目多少,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提供全方位的农机化作业服务模式

经营者配备较齐全的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为需要农机化作业服务的农户、农业企业或其他经营单位提供一揽子农机作业服务。其主要特征是提供的农机作业服务项目多、类型全,经营目标是通过向服务对象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收取费用,获得经营收益。

②提供专项(单一或主要)作业服务模式

经营者配备有单一或主要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以经营主要农业机械作业项目服务为主,仅提供单一或多项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经营服务的目的与提供全方位的农机化作业服务模式类似,只是提供的作业服务项目单一,也是通过规模经营和收取服务费获得经营收益。

上述模式的经营效益主要取决于经营规模和服务半径。规模是重要的限定条件,只有达到适度的规模,才能获得较好的经营效益。因此,它们是农机规模经营研究的主体模式之一。

(2)自有自用—农业生产经营类

自己经营一定规模的土地,即相当于一个小型农场或农业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农业生产必须的机械,全部或主要作业项目使用自有农业机械完成。以经营农业生产、种植一定类别或多种类别的农作物为主,通过经营获取一定的收益为主要经营目标。

这种模式早期以传统的农户经营方式为主,规模一般不大,种植作物种类及品种较多;以自足自给为主,其农业机械的配备品种多,农业机械的使用经济效益不是追求的目标。根据农业生产中农机使用或农机作业占总作业量的比例和经营的情况,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①完全自有自用经营模式

自己经营一定规模的土地,拥有各类农业生产必须的机械设备,所有作业项目使用自有农业机械完成。农业机械自有自用,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拥有的农机仅作为生产资料为自己的农业生产过程服务,种植多种类的农作物,通过经营农业获取一定的收益。即利用农业的适度规模,获取理想的经营效益。该模式以农业适度经营规模为依托,农机经营的效果只占农业经营总成本的一部分,获得的效益主要取决于农业经营的效果,其农机适度规模是与农业适度规模整体不可分割的。所以,研究的核心是在农业适度规模的框架下如何实现农机合理配备,达到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最终获取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生产高效稳定的持续发展。

②自有自用+对外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模式

自己经营一定规模的土地,拥有一定数量的农业机械,完成主要或部分农机作业项目。但由于农机装备多,农机拥有量大,除了完成自己的作业,还有富裕的农机作业能力提供给需要的生产者。因提供的作业能力和量有限,农机经营不是主要目标,仅是农业经营的补充;提供的服务可获得部分收益,从而降低自己的农业生产、农机使用和农业经营成本。这种模式是“完全自有自用经营模式”的一种。

③部分自有自用+部分接受服务型模式

这种模式即自己拥有一部分农业机械,但装备有限,农机拥有量少,能完成的作业不全面,只能完成主要或部分农机作业项目。其剩余部分作业项目需要全方位的农机化作业服务提供;或者自己拥有少量的辅助作业机械,仅一些辅助性的作业由自有农业机械完成,主要作业项目由提供全方位的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提供。这种模式是“完全自有自用经营模式”的特殊情况,最终应该达到“完全自有自用经营模式”的状况。

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机械化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不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尤其是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近年来,尽管加快了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速度,但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家家购买,购买了农业机械的农户,作业时间相当有限,农机具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导致农业机械的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劳动力素质低与农业机械操作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精壮劳动力都进人大中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出现了农业机械无人操作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迸一步发展。

(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与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拓展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制造方面看。科研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依然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从作业方面看,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级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服务范围不广,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仍不健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1.准确把握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农业现代化是指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的过程。

①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1)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所谓全过程的机械化,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各环节的机械操作。

(2)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

(3)发展方式集约化。就是农业发展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

(5)生产组织社会化。所谓生产组织,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立足于整个社会来设计这种过程、实施这种过程,就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6)生产绩效高优化。农业现代化,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能否做到高产优质高效,这是检验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功夫,应该下在提高绩效成果上。

(7)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②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农业机械化承载着8亿农民的希望,支撑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离开了农业机械化,农业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场和种植专业户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

(2)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20世纪初,内燃机、拖拉机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开始了人类农业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70年代后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比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要早20年至30年。

(3)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基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这既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也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2.全面分析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①农业现代化方面: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数量高达1.7亿之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滞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艰巨;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还有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已有4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动力投入到了非农产业,而把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儿童及老人。据有关资料,我国的妇女承担着60%的农活,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趋于弱化。

二是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不高。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0-15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而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仍然只有45%。而且,中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真正具有规模的甚至不到20%,多数技术研制出来后,被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实际作用。而美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80%-85%,其他的农业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也在50%-60%。农业生产手段整体比较落后,特别是机械植保水平、机收水平、工厂化育苗水平相当低,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离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我国农户约2亿个,除数量有限的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村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

四是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

②农业机械化方面:

一是市场需求因素

(1)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业劳动力剩余,抑制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不仅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不能发挥,而且效率也发挥不出来,这样农民对农田作业机械的投入热情就不会高。

(2)相对单一的投入机制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结构的优化。农业是一项性质特殊的弱质产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因此带有弱质的特征,存在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矛盾,单纯靠农民对农机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外力的支持与调整。

(3)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民用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靠重复购置来解决;土地不能连片作业,大中型机械难以发挥效率,形不成规模效益,同时还使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受到影响,体现不了农业机械化的应有作用。

(4)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影响先进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因农民素质问题,对科学技术的接受和运用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不能合理地选购机械、不能正确地保养和使用机械。

二是市场供给因素:

(1)农机产品质量不高。现阶段我国的农机产品大多是中小型农机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生产条件较差,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导致低质甚至劣质产品进入市场,影响农机的效能和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因性。

(2)农机产品价格偏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农民实际可支配的收入还是很少,农民购买农机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购买小型、价格便宜的农机农民还可以承担得起,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就有很大的困难。

(3)农机产品品种不够齐全,存在缺门和弱项,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需要。目前水田和旱地作业机械还比较齐全,但养殖业、加工业等其它作业机械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3.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而浩繁的伟大工程,决不是朝夕之功,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但也不能因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就放慢当前,无所作为,必须着眼长远抓当前。应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抓起。要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基本方向、抓住关键环节、主攻重点领域,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①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牢固树立“农机先行"新理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推进农业现代化,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的农业就业人数在50%以上,这充分说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很低。由此可见,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靠什么?就靠农业机械化,一台45-50kW的拖拉机可以替代250个农业劳动力。农民从土地中、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既减少了农民,又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也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为外出打工经商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使得富余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满足了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既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加快了农业、农村逐步向现代化、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迈进的步伐。

二要转交农民的传统观念。中国的传统生产方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生活方式,人们常关注眼前利益,稍有获利就“乐知天命”,以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农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改善劳动条件,更新思想观念,祖辈们“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最高追求已成为非常遥远的记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场景已成为过眼云烟。关心的是市场效益,讲究的是优良品种和质量。生产的是无公害绿色食品,发展的是生态旅游农业。

三要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大面积实施,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一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实旋的载体。在农村,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高的地方,也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高的地方。农机大户和农机手是农村技术能手的代表,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实施农业科学技术的中坚力量,而大多数农机手也是通过农机部门的正规培训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参加各种农机协会和农机服务组织,集体外出跨区作业,农机手技术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素质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识和推广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由农机领跑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四要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也比较富裕。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特别是一些新式、精准、高性能农业机械的应用,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另一方面,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涌现出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农机经营服务纫织,他们不仅“家庭自用”,而且“跨区作业”,不仅“农田作业”,而且“上山开发”,有的还承包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建设等工程,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农机户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农机作业、销售、维修、初加工经营服务已成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另外,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外出打工就业又增加了农户收入,促进了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五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粮、果、畜、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作业、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农户+农机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等产业化运作模式。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农业产业化涵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中,其各个环节无一不是通过实施机械化来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只有高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才会实现高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开路先锋。

②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注重“五个适应”

一要适应农产品供需形势新变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发展多功能、经济型的田间作业机械,稳步发展设施种植、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方面的装备,加快农机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充分发挥好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增产、农产品品质提高、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为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物质装备支撑。

二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新变化。加快机械替代劳力步伐,推进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突出矛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要适应农村体制机制新变化。大力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体制机制,构建发达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要适应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要新变化。实施好购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出台更多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机耕道、农机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监理、维修、培训体系,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五要适应城乡关系新变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增加投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机工业和流通业,繁荣农村服务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

③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实现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农民呼声最高和各级领导最为关注的问题,广大农机工作者也为此作出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从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引导农民购置高性能、先进的粮食作业机械,提高配套农机的质量,努力突破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的瓶颈,加快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是大力推广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通过组织优势、特色产业的农业机械展示会、演示会和现场会,积极引进为优势、特色产业服务的生产机械,特别是要引进那些适合山区作业、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效益高的农业机械,以改善作业环境、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是不断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根据设施农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推广大棚微耕机械化技术和微喷滴灌技术,重点引进推广多功能的田园管理机械,大幅度增加微喷滴灌设备和面积。

四是全面加快生态农业机械化。积极引进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新型适用农业机械,如化肥深施、物理诱虫、河道清淤等机械。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机械,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减少秸秆焚烧烟尘污染,培养地力。实施畜禽粪便处理机械化技术。试验推广畜禽粪便农用废弃物处理、加工机械,制作有机肥机械,以减少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对农机本身采取逐步改善、改进、淘汰高排放高污染机械,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五是切实加强产后加工机械化。产后保鲜、加工是提高农产品效益的关键,也是至今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随着农产品短缺时代的结束,产后保鲜、加工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显露。积极引进推广果品分级处理、果品打腊包装、蔬菜脱水、远红外烘干等产后加工机械,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④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强化“三项”建设

一是机耕道路建设。机耕道路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板块基地建设中,纳入土地整理建设中,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不断完善农村机耕道路,搞好管理维护。

二是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基地。

三是农业特色板块建设。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散经营是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统筹考虑,便于农机作业。特色产业的种植要尽可能做到规模化,形成一块一种,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布局。农艺要符合农机作业要求,同种同播,同期成熟有利于农机开展规模作业。要鼓励土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⑤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建立“五个”保障体系

一是资金保障体系。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从政策、科技、资金上强化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和保护,建立经常性的农业机械化投入机制。按照《农机化促进法》和中央的相关惠民政策,建立健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配套措施,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扩大农机购置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制定机耕道建设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大中型农机具更新补贴等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给予政策扶持,鼓励搞好农机跨区作业,通过建立农机互助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

二是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按照“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以农机部门为引导、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农机用户创建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逐步构建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协会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科技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农机技术推广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化科技保障体系。对重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保障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系统的事业经费,改善推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加强专业培训,使农机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更好地服务。在推广培训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逐步培育起村有农机专业大户,组有农机户,户有农机明白人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培训资源,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普及农机使用、维修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四是法制保障体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重视、研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制定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加大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主的支持力度,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要依法行政,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法规政策体系,使农业机械化进入法律保护、政策扶持、部门服务、农民自主经营和协发展的新阶段。

五是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充分发挥农机学校的作用,组织广大农机手学习农机法律和安全生产知识;积极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组织农机执法力量开展农机安全检查,查纠违章行为,全面清理“黑车非驾”,消除农机安全隐患。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钱龙短线指标
下一篇:存储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