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CentralPlainsEconomicRegion,CPER)

目录

1.什么是中原经济区2.中原经济区的开发历程3.中原经济区的组成城市4.中原经济区的定位规划5.中原经济区的内涵与特征。中原经济区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地理上涵盖河南省全省,延及冀、鲁、晋、皖的部分地区,因其核心地域是地理上的中原而得名。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汇区域,地势以平原和黄土丘陵为主,开发强度相对较高。截至2011年,中原经济区的经济规模在中国六大经济区中排名第二,综合竞争力第三。

中原经济区的开发历程

2009年12月1日,卢展工履任河南省省委书记后,提出要突破行政区划,用区域经济的理念发展河南;2010年3月,卢展工希望社会各界研究“什么是中原”、“什么是中原崛起”、“为什么要中原崛起”、“怎样实现中原崛起”等问题,卢展工的经济战略思维和河南省前书记李克强在河南执政期间提出的中原崛起战略一脉相传,是卢展工和郭庚茂在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谋划的基础上,对中原战略的进一步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

从2010年3月下旬开始,河南省发改委组织50多位专家,以河南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历时3个月最终形成多个研究报告,为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奠定基础;2010年4月23日,河南省委统战部组织河南省各界人士与专家在郑州召开“构建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研讨会”提出构建中原经济区构想。

2010年7月2日,河南省委召开专题研究河南发展的战略思路问题的常务扩大会议,史称“七二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启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编制工作;自2010年9月至10月,河南省先后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等机构,召集诸如吴敬琏、厉以宁和张维迎等经济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北京研讨中原经济区建设,以贾庆林为代表的中国全国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纷纷支持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11月19日,《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被河南省委审批通过,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河南省十二五重要建设规划;2011年3月5日,中原经济区被写入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纳入国家规划;2011年10月8日,中国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成为中国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战略

中原经济区的组成城市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安徽西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共30个省辖市,2个县。

河南省:郑州,洛阳,开封,新乡,南阳,许昌,济源,焦作,安阳,鹤壁,濮阳,商丘,漯河,平顶山,周口,信阳,驻马店,三门峡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菏泽市、聊城市、泰安市东平县山西省:运城市,晋城市,长治市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淮南市凤台县、淮南市潘集区

中原经济区的定位和规划

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至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资源节约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

中原经济区的内涵与特征

经济区域是指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交通运输为纽带,以地区专门化部门为特征的经济地域。其特点是地理空间连续、经济联系密切、生产要素集聚并趋于一体化。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独特、相对稳定、客观存在、无法依存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人口众多——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2009年总人口为996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47%,劳动力资源丰富,不仅能为本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而且为全国的经济发展输出充足的人力资源

(2)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中原经济区地处全国的中心,位于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界处,又是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内陆推进的要冲,交通优势突出。我国主要铁路、公路干线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都通贯其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枢纽地位。

(3)农业地位突出——200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1078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其中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产量的将近1/4。肉蛋奶产量在全国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资源较为丰富——中原经济区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石油、煤炭、天然气储量大,且开发强度居于全国前列,资源开发的组合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5)发展水平较低——2009年,河南省人均GDP只有1943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69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3%;人均财政收入1928元,为全国平均数的37.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37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80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6元。全省城镇化率仅为3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

(6)经济综合竞争力下降——根据最新出版的《省域经济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河南省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序中位列第14位,比2007年下降了3位。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依托现实基础,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当前,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连成一线,形成了基本完善的东部沿海经济布局,中西部经济区布局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和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内陆人口和经济密集的重要区域,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大体处于同一水平,区域内经济互补性强,内在联系紧密,中原经济区的概念和形象日益凸显。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布局。

(2)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从国家发展大局看,东中西部三者之间既有包容的关系,也有协调发展、互动发展的关系。中原地区的地理区位和基础条件,决定了建设中原经济区,能够凸显这一地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腹地效应,有利于国家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通过优化地区产业布局,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加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3)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口数量看,还是从农业基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来看,中原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激发发展潜能,推动巨大的内需潜力向现实需求转化,在中部地区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沿长江中游经济带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能够坚定广大干部群众信心、凝聚各方智慧力量、统一思想意志,使大家为加快发展共同努力的战略构想。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河南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崛起前列。温家宝总理要求河南把握省情、发挥优势,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为全国大局做出贡献。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明晰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为我省优势的发挥提供更大的战略平台,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推动中原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5)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中原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强生态和环境建设,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更好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更好地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6)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在优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同时,将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培育和发展若干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新的增长极,推动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建设中原经济区,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体现了准确把握、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将有力推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和建立节能减排约束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深入研究国内外已有区域性规划的成败得失,善于取他人之长,走好捷径

应当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上广泛鉴先行地区经验,将好的做法、举措经筛选论证后移植引入,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照搬照抄。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调研课题,由相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承担,通过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对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等进行系统研究,动态追踪其最新发展趋势及方向,针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别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所面临的难点,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制订具备较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尝试,力求在局部和个别领域实现一些具有实质意义的新突破,以改革创新来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

2.适时明确中原经济区所涵盖的范围,筹建相关的合作论坛或组织

在中原经济区的谋划争取阶段,有意识地模糊中原经济区范围是极其明智的,可以避免无谓的争论,排除一些掣肘因素。但一旦中原经济区的范围经国家认可确定,就要尽快行动,强化区域问的沟通联系,在不同层面建立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协作机制,尽可能地运用市场手段、依靠民间力量来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要立足长远,看淡一时的得失,对周边合作区进行适当的利益让渡,积极打通出省通道,构建边界经济走廊,争取能在某些重点领域实现深度合作,以坚定信心,形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强大向心力。此外,要强化中原经济区与其他经济板块的互动和联系,尝试建立中原经济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问的产业协作机制,以及与成渝、海西等区域的互助发展机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好地融人区域分工体系。

3.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加速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中原经济区作为运用断裂点模型所确定划分出的经济区域,在距离既定的条件下,其空间范围的延伸与拓展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而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多少给人以“小马拉大车”的感觉,2010年郑州市的经济总量为400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22位,在中部落后于武汉、长沙,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6左右,首位度明显偏低。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郑州的龙头地位,努力打造郑州都市区,建设千万级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和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另一方面,要着力做大做强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所组成的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利用这些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整体实力较强的优势,以城市集群的力量来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河南县域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将一大批有条件的县城打造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中等城市,实现多点开花,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4.在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上树立样板

中原经济区的最大特色、最突出亮点、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三化”协调,虽然在理论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可以协调发展,而在现实操作中却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偏颇,如何处理好其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寻找答案。可以考虑在局部小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试点,给予更多的扶持,争取能够尽快形成数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发展典型,对外树立中原经济区的良好形象,获取更多的支持,对内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5.及早对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布局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

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根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设想,对区域内特别是河南省的产业布局进行统一梳理,拟定产业发展地图,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分工协作,督促帮助各地确立真正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要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整合要素资源,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拳头”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若干有基础有前景的跨行政区的产业集群产业带,真正体现经济区划理念,发挥中原经济区的整体优势。

6.加快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物流中心

中原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具备打造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以及商务中心的优越条件。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地利优势和现有交通优势,着力构建战略性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把郑州打造成服务中西部、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一方面,进一步密切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快进行区域资源要素的整合,尽快形成区域发展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在国家扩大内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加快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建设,有效降低我国内销商品交易成本,加快货物周转速度,降低终端商品价格,从而为内需的扩大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服务全局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7.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富民强省有机地结合起来,细化为具体项目

中原经济区不是形象工程,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强省,提升河南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让中原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实践中,要力避前期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缓慢,郑汴一体化长期推而不动的尴尬局面,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难题分解为一个个项目,明确任务,规定进度,责任到人,逐项解扣,力求以实干取得实效,每年都能取得显著的进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个人电脑
下一篇:自然垄断产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