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CulturalMarkets)

目录

1.什么是文化市场2.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全国上下都开始了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在新中国文化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国家对文化单位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采取了“以文养文”“多业助文”等措施,实际上是在尝试推进文化事业单位进入市场。一些事业单位办起了处于事业单位体系之内的文化企业,与此同时许多消失的及前所未有的文化行业也应时代的要求重新出现,各类民营的文化娱乐业兴起。市场与文化的结合,繁荣了文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但由于同市场只是有限的接触,同时还有事业体制的保护伞,20世纪80年代得到最优越滋养的应该是知识分子所引领的“精英文化”,而不是代表着人民普遍文化需求的“大众文化”。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中国80年代在电影、文学、戏剧、美术等文化领域出现的一大批先锋性的、探索性的文化艺术作品,许多内容在西方都堪称前卫。

1992年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确立,同时文化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家财政已无力全部负担,从80年代中期就逐步开始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不同程度的财政拨款方式的变化,文化市场的发展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在生存问题的逼迫下,市场意识这才真正开始深入到文化机构当中去,文化生产者开始有了服务市场的意识,开始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研究他们的兴趣与口味。在文化内容繁荣多彩、贴近大众的同时,许多文化行业还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可谓是精神物质双丰收。同时问题也相伴而来,一方面出现了淫秽盗版、色情服务等不良现象,而且市场经济使一些优秀的但同市场逻辑不适应的文化门类处境困难;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在不断的竞争当中,特别是面临着加入WTO之后的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感到了文化市场机制不健全所带来的困惑和由此而来的紧迫。

对这两方面问题出现了“收”和“放”两种相反的文化政策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组建大的文化集团作为一种力图平衡两面的策略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世纪之交,新中国的文化市场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发展不是很顺利。对这种组建文化产业集团的政策所提出的主要质疑是:不按照市场规律而依靠行政力量组建起来的集团,没有市场竞争的洗礼,在做“大”之后是否就真的“强”了呢?在文化市场环境建设还很落后的状况下,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前途确实令人担忧,而且集团化之后形成新的垄断,反而会遏制文化市场竞争机制的发育。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文化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市场的促进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文化市场和文化发展规模。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现实,把文化转型、把经济与文化的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的严峻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应当看到,与发达国家甚至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投入产出仍有很到差距。一方面,我们没有根本转变办文化惟有“事业型”一种模式的传统思路和管理文化计划行政机制;另一方面,对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因“生态平衡”和文化滞后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制约估计不足。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挥咱总体战略、管理方式、产生机制和市场运作体系,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机制。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需求的扩大和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全社会文化需求的高涨。这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大,数量多。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影视制品、音像制品、商业演出、商业性竞技观赏等方面。二是多层次多方位多类别。需求产品档次既有武打、言情等通俗文学及通俗音乐,又有高品位的艺术鉴赏。三是更新速度快。文化热点频繁变动,文化明星不断代换。这种社会温暖化需求的扩大和提高,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是由物质生产、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进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

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在根本上受制于物质生产和经济结构,无论是处于文化核心层的思想、道德、宗教,还是教育、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等,都是现实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人们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不仅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而且也会具有越来越多的物质投入。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市场的消极影响。

文化不仅是人类应付环境的产物,而且还包含着人类摆脱肉体和自然限制的超越价值。文化将至善、至真、至美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将人类基本生存状态作为自己的最高关注对象;将提升人类精神境界、润泽人的心灵作为最终目的;克服社会活动的自发性、盲目性,限制社会出于狭隘功利目的对人的损害,从而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培养个体对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应负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在不断地呼唤人文精神、自由和美、人类的信念和价值。

但是,市场经济的运作并非总是一味地让人陶醉,它的急速扩张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对人类生活及文化建设造成了猛烈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是一种市场经济,我们之所以采用,是因为对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现实中国意义重大、作用重大,但是对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比进行文化建设难度的加大,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首先,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驱动力是“利润最大化”,这种利益驱动机制在给人的最高追求的实现变得越发艰难,甚至在某些时候成为不可能。

其次,市场经济的扩张对人们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生存意义、终极关怀等产生了冲击,使人们滋生了不定感和迷失感,导致了“生存意义危机”。当人们面对实利的追求与形而上学的沉思不可兼顾时,被舍弃的往往是后者,文化价值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最后,市场经济以效率原则而运转,不能奢望市场机制的充分运作能自发地达到人类做高价值取向和真善美的价值目标。市场经济虽对于那种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实用科学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但是在那些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并能产生长远效应的基础理论科学面前,市场机制往往是失灵的。这就容易造成文化失衡。

三、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互动

1.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越发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对经济的拉动力就越大。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用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发展,同时以文化素质影响经济素质,使物质生产的发展因文化因素的注入而得到质的提升,使产品因附加了文化内涵而升值,使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产品,使文化产业能够得以发展、壮大。

强化本土文化意识,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发展“人文经济”,传承保护好各种民族文化遗产,使彰显地区(城市)特色与个性的文化资源,在不被破坏其内在文化链的前提下,通过经济成份的注入,扩大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而增强吸引力。

2.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

文化与旅游是密不可分的,在丰厚的旅游资源中,要加大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挖掘整合民族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民风等资源,但并不是所有内涵丰富的人文资源稍加“包装”便具有旅游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能够传承这种文化主题的有效载体,形成文化与旅游的交汇与融合、互动与发展,让这些内涵丰富的资源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从而做大做强地域的文化旅游。

对自然景观同样也要加大文化的导入,加强旅游产品的产业化运作,体现特色,突出主题,打造精品,形成品牌效应,如可以搞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相关产品,用名人文化旅游节的成功运作,就为扩大旅游的影响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通过做大做强具有名人文化内涵的旅游业,牵动人流物流的增长和运转,带动各类文化消费和其它商品的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经济是“形”,那么文化就是“神”,只有形神兼备,才能推进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麻醉药
下一篇:利基市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