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

目录

  • 1什么是偏离-份额分析法
  • 2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偏离-份额分析法案例分析
    • 3.1案例一: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1]
  • 4参考文献

什么是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 份额分析法(Shift - share Analysis)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1942) 和Creamer ( 1943)相继提出,后经PEr2loff,Dunn,Lampard, Muth (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 20世纪80年代初由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

偏离- 份额分析法是将一个特定区域在某一时期经济总量的变动分为三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 the national growtheffect) 、结构偏离分量( the industrialm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the competitive effect)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偏离- 份额分析法最常采用的变量是就业人数,通常应用于对制造业各部门增长的比较研究(Hellman ( 1976) 、Ledebur & Moomaw ( 1983) 、Barff(1988) 、Andrkopou - los (1990) 、Rigby (1992) 、Haynes & Dinc(1997) 、Knudsen & Koh ( 1997 ) 、KArlsson ( 1999 ) 、Hanham &Banasick (2000) 、Sirakaya (2002) ) ;其次是采用部门劳动生产率(Ledebur &Mooman (1983) 、Tmmer & Szirmai ( 2000) ) 。在近几十年的文献研究中,偏离- 份额分析法不仅在经济学和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其分析模型也得到了不断修正与拓展。Thirlwall (1967)提出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思想,将研究时段分两个或更多的时段,以减少对产业结构中激烈变化信息的忽略,并且Richard & PRentice (1988)以新英格兰为例做了动态偏离份额的实证分析; Esteban - Marquillas(1972)引入了同位概念( homothetic concep t)用来解释产业结构影响与竞争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增加了被称为分配影响分量的第四分量;NaZARA & Hewing(2004)在偏离- 份额分析中结合空间结构,考虑到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且推演了20种含空间结构和不含空间结构的区域增长分解公式;姚芳等(2007)通过修正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指标,解决了采用偏离- 份额分析法来研究国家层面的经济问题时,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世界区域内的问题。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周起业&刘再兴(1989) 、崔功豪(1999)对该方法都有很详细的介绍。此后,偏离- 份额分析法在我国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仅仅是将传统的静态模型应用于一个特定区域、特定的产业部门中。虽然史春云等(2007)年将国外偏离- 份额分析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研究述评的形式介绍到了国内,但是对这些模型的应用检验在国内文献中尚不多见。因此,在推导动态偏离- 份额分析法模型的同时,选取西部12省市为研究区域,以中国作为背景区域进行应用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大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 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以此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竟争力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偏离-份额分析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1]

一、数学模型的建立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为3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RS)、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和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DS)。

关系式表示为:区域经济增长(G)=地区增长份额(RS)+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区位份额(DS)。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3个分量:

①地区增长份额。

RS=\sum Y_2^0R,

式中:RS为假定宁波各产业均按整个研究区域即浙江省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Y为宁波地区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为浙江省GDP增长率。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宁波地区总偏离值为正;反之,则为负。

②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S=\sum Y_i^0R_i^0-\sum Y_i^0R=\sum Y_i^0(R_i-R)

式中:PS为宁波地区按浙江省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浙江省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宁波地区第i产业随浙江省第i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R为浙江省第i产业的增长率。

若宁波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PS>0;反之,PS<0。

③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

DS=\sum Y_i^0r_i^0-\sum Y_i^0R_i=\sum Y_i^0(r_i-R_i)

式中:DS为宁波地区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浙江省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浙江省相比,宁波地区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具有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Y为宁波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G=RS+PS+DS=\sum Y_i^0 R+\sum Y_i^0(R_i-R)+\sum Y_i^0(r_i-R_i)

同样,宁波地区经济增长率(Gr)也可以分为地区增长份额(R)、产业结构份额(R * ? R)和区位(竞争力)份额(Gr ? R * ),用公式表述为

Gr = R + (R * ? R) + (Gr ? R * ),

式中:Gr为宁波地区的经济增长率;R为浙江省GDP增长率;R * 为宁波地区各产业按照整个研究区域该产业的增长率计算的假定地区增长率,R^*=\sum Y_i^0(R_i+1)/\sum Y_i^0-1

若宁波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R * ? R > 0;反之,则R * ? R < 0;若宁波地区竞争力水平高于整个研究区域水平,则Gr ? R * > 0,反之,则Gr ? R * < 0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选取了2003-2006年宁波和浙江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等数据(均按可比价计),以2003年为基期,2006年为末期,结果表1所示。

表1宁波和浙江2003-2006年GDP和三产产值

地区产业2003年2006年增量增长率/%
浙江生产总值9705.0215742.516037.49R=62.21
第一产业717.85925.10207.25R_1=28.87
第二产业5096.388509.573413.19R_2=66.97
第三产业3890.796307.842417.05R_362.12
宁波生产总值1749.272874.441125.17G_i=64.32
第一产业109.77139.3429.57r_1=26.94
第二产业954.041583.56629.52R_2=65.98
第三产业685.461151.55466.09R_3=68.00

将表1中数据代入到数学2003-2006模型中,计算得出宁波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宁波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产业RS地区份额PS地区份额DS地区份额G地区份额G-RS地区份额
增量增长率/%增量增长率/%增量增长率/%增量增长率/%增量增长率/%
第一产业68.2962.21-36.60-33.34-2.12-1.9329.5726.94-38.72-35.27
第二产业593.5162.2145.414.76-9.44-0.99629.4865.9835.973.77
第三产业426.4262.21-0.62-0.0940.315.88466.1168.0039.695.79
总计1088.2262.218.190.4728.751.641125.1664.3236.942.11

根据表1和表2可对宁波经济作出如下分析:在考察期即2003-2006年内,宁波的实际增长额大于假定的地区份额,总偏离为36.94亿元,GDP增长率高出全省2.11个百分点,说明宁波在近4年中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其中由于产业结构具有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8.19亿元,贡献0.47个百分点,区位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28.75亿元,贡献1.6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远远小于区位优势DS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偏离-份额分析法中,区位份额DS是个十分复杂的因素,DS的大小受区位条件、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上DS值是除了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所以,宁波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在更好的促进宁波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以增强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下面进行各次产业的具体偏离-份额分析。宁波第一产业的偏离为-38.72亿元,其中PS和DS均小于0,说明第一产业在全省中处于相对下降的状态。宁波第二产业偏离为35.97亿元,增长率高于全省GDP增长率3.77个百分点,但是同浙江省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相比落后了0.99个百分点。

其中PS>0,DS<0,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势是促进第二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处于下降状态。宁波第三产业偏离为39.69亿元,增长率高于全省GDP增长率为5.79个百分点,同时高于浙江省第三产业增长率5.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PS<0,DS>0,区位优势DS突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劣势明显。

三、宁波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宁波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相对优势,在近年宁波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的增长是三次产业的主体,是推动宁波经济不断发展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宁波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出现高度化的需求

表3为2003-2006年宁波三次产业比重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
2003109.776.28954.454.54685.4639.181749.27
2004120.545.711167.4455.34821.4738.952109.45
2005132.265.401341.4654.77975.5939.832449.31
2006139.344.851583.5655.091151.5540.062874.44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研究,可以看出宁波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逐渐逐步优化,但比例不够协调

由上表可以看出,宁波近4年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下降明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略有上升,符合配第-克拉克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尽管第三产业的增速快于第二产业,但是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依然很低。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为1000-2000美元时,第三产业比重约为40%;人均GDP为5000-8000美元时,第三产业比重约为50%-60%;人均GDP为8000-17000美元时,第三产业比重为55%-70%。而宁波在2006年人均GDP已达6500美元,相应的第三产业比重应在50%-60%,但是2006年其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产业结构仍属于“制造型”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不仅会牵制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制约和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三次产业结构层次水平不高

在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中,只有第二产业的PS产业份额是大于0,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不具备优势,这主要是由其层次水平不高所决定的。其中第一产业仍然处于劳动生产率低、品种单一、综合生产能力差、经济效益低的状态。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等传统的流通部门,而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例如金融、保险业、地质勘察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所占比重较低,这也制约着宁波三次产业优化的发展步伐。

(3)第二产业规模化水平低、集聚程度不高

虽然第二产业的PS>0,其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势,但是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升级,宁波第二产业在发展上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为规模化水平低,集聚程度不高。宁波的第二产业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占的比重高,企业生产规模小,原材料、粗加工和初级产品比重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最终产品过少。由于企业规模小,自身实力不强,因此多数企业缺乏长期规划,这就制约了企业不断壮大发展的能力。而同时宁波的工业企业组织布局分散,集聚程度只有48.8%,使得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不少企业之间产品结构大同小异,而且为了自身利益常常相互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形成低水平的恶性重复竞争,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四、宁波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宁波经济已经处在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转轨的时期,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宁波-舟山港联合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的优势条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达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1)以宁波实际出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全市总体上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这对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过程中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第一产业应该实现由生活保障型农业向经济效益型农业转移,在放开农产品市场的同时要加大对优势产品的扶持,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的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要由传统型产业向临港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宁波有着优良的海港资源,在和舟山港整合之后优势更加突出,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和升级临港重化工业,对原有的纺织服装、家电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兼并、合并、参股等资本集中方式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宁波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并要高度重视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宁波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向产业结构高级化推进

宁波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巩固提高流通部门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会展、金融、房地产咨询服务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带动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引导劳动力向其转移。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不断完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促使宁波城市的开放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3)开发建设大园区,推进宁波产业的集聚化

产业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企业群体间的竞争。产业集聚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宁波“块状经济”发展迅速,是产业集群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全市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共有145个,占浙江全省总数的30%,年产值达到7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继续推动“块状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着力抓好产业大园区开发,按照产业集聚化的要求,改变宁波产业园区过多、过小、过散的状况,坚持“统一规划、主体开发、企业入园、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特别是要抓好4个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建设,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一批规模大、功能强、机制活、环境优的产业园区群,进一步提高宁波产业集聚度。

综上所述,通过将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于宁波的产业结构分析中,指出了宁波当前产业结构比例不够协调、层次水平不够高、第二产业集聚度不高等问题,结合宁波当前宁波-舟山港结合和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的优势条件,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开放建设大园区等政策性建议,有助于促进宁波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增强宁波的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 李煜爽,陈依元.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精神药品
下一篇:意义管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