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弗洛姆

    埃里希·弗洛姆简介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在德国时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他1922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寻找自我》、《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使命》、《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对人的破坏性之研究》等。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片面性在于把人性片面地归结为饿、渴、性等生物需求,而实际上人性中还包含着属于社会过程的产物的需求。社会过程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需求。这里的社会需求是指人的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关联的需求。

    弗洛姆的心理革命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与拯救原理;二是培育创发性的爱的原理。

    他认为,意识是指已被觉察到的人的情感、欲望和经验;而无意识是指尚未被觉察到的人的情感、欲望和经验。某种“社会过虑器”(一是指语言,二是指思维的逻辑方法)阻止了某些情感经验通过它,变成人的意识。因此,改变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创造新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方法,就成了心理革命的关键。在他看来,一切时代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着一个如何消除孤独、达到与他人结合的问题。“自恋”的方式不可取,惟一可行的办法在于同他人建立起一种融洽的爱的关系,培育自己“爱的能力”。这种爱是“创发性的爱”,是一个人的潜力充分得到发展的结果,是活生生的生命的流露,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创发性的爱同培育创发性的人格结合起来。这只有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才能形成,所以,要把培育爱的工作纳入到改变现行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去。

    埃里希·弗洛姆生平与经历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和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

    1945年William Alanson White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埃里希·弗洛姆学说内容

    埃里希·弗洛姆的第一本开创性的著作, 《逃避自由》初版于1941年,弗洛姆的作品的突出性在于既是社会政治的诠释又是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他的第二本开创性的著作,《为自己的人》(Man for HIMself: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初版于1947年,为<逃避自由>续篇。这些书概述了弗洛姆的人性论。而这些理论则是起源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弗洛姆最流行的一本国际畅销书是《爱的艺术》,初版于1956年,重申《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等弗洛姆其他许多重要著作坚持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予以发展和作出新的诠释。弗洛姆世界观的中心是他对犹太法典的诠释, 他师从RabBI J. Horowitz时以及后来在海德堡大学师从Rabbi Salman Baruch Rabinkow攻读博士学位时,和更以后在法兰克福师从Nehemia Nobel和Ludwig Krause时即一直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弗洛姆的祖父及其两个哥哥都是拉比(犹太人的学者),一个大舅舅是著名的犹太法典学者。但是弗洛姆于1926年转离正统的犹太教而转向对圣经思想的诠释。

    弗洛姆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石是他对圣经故事里亚当与夏娃从伊甸园被逐出的诠释。从他的犹太法典知识出发,弗洛姆指出,能辨别善与恶被认为是美德,而且正统的圣经学者认为亚当与夏娃犯罪是因为违背上帝和吃知识树。背离于传统宗教正统,弗洛姆认为人类的美德是能够采取独立行动和从理性出发建立道德价值, 而不是坚持权威的道德价值。

    弗洛姆用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寓展人类进化和存在主义的焦虑,断言当亚当与夏娃吃知识善恶树时,他们意识到自己脱离大自然确又还是其一部分的事实。所以他们觉得“赤裸”与“羞愧”:他们已经进化成人类,意识到自我,死的必然性,和他们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无力感。不再像动物一样与宇宙成为一体。按照弗洛姆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是所有有罪和羞愧的根源。而对于这一隔离的解决方法则是发展自己独特的人性的爱和理性的力量。弗洛姆的爱的概念与流行的观点相去如此之大, 一致与相互完全不可调和。

    《爱的艺术》: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性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矗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教育体制
下一篇:《贼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