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

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19世纪瑞士的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

目录

    1.裴斯泰洛齐简介2.裴斯泰洛齐的生平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简介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的生平

裴斯泰洛齐童年不幸,5岁丧父(1751年)。其父一生清廉寡欲,未留下半点遗产,以致他们母子的生活陷入困境。幸亏母亲忘我工作,女仆勤俭持家,才使得五口之家得以生存。母亲吃苦耐劳,意志坚强,很快从悲痛之中振作起来,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家计。“她忘记自己的一切享乐,专心为着儿女们的教育牺牲一切”。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母亲的勤劳志节、巴贝丽的奉献精神,使裴斯泰洛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良好的陶冶。她们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裴斯泰洛齐从小就具有慈爱、信任、克己、无私等良好的品质。裴斯泰洛齐虽然个性柔弱,但意志坚强,遇事勇敢,富于奉献精神。

后入中学、大学,修神学而不信其说教而改学法律,又历政界腐败去而习农,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曾在新庄、斯坦兹创办孤儿院,从事贫苦儿童的教育。常与孤儿同寝食,共忧喜,苦心孤诣以发展儿童道德心,成效颇著。后又在布格多夫、伊佛东创办学院,进行简化教学实验。认为儿童的能力由练习而发达以至于强壮;凡教育及教学均当以直观实物为基础;教育的进行及教材的排列,当以儿童的精神、自然的行为为准;凡为教学,当注意数目、形式和词语三个基本要素。他根据这一原理,改进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法国启蒙思想特别是卢梭思想的影响,又得益于学院一些进步教授的教诲。决心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1769年,裴斯泰洛齐以改良农业为宗旨,贷款在列登购买山地100英亩,打算以经营农场为示范,来唤起贫民的信心。但因土质过差和经营不善,最终彻底破产,债台高筑,生活陷入困境。他与安娜曾为此相对而泣。

1771年,因安娜家的帮助,裴斯泰洛齐才还清了15000克鲁登的债务,可家里仍然一贫如洗。夫妻俩不顾挫折,计划在新村创设贫民学校,招收贫民子女,进行教育与劳动实验。通过教育使每个人内在的要求得到满足,使其适应生活的需要和环境。他认为把教育同劳动熔为一炉,从劳动中去了解生活的意义,从劳动中去学习生活的方法,才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

1774年冬天,不顾家境贫困,裴斯泰洛齐在新村正式成立了“贫民学校”,收容了18个流浪儿和小乞丐。在劳动之余,教他们说话、读书、心算与写字等。裴斯泰洛齐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以身作则,指导他们的行为,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不到几个月,这些孩子身体健康,性格活泼。这给了裴斯泰洛齐极大的安慰,更增强了他的信心。但是,仅靠儿童的劳动,无法自给自足,因而裴斯泰洛齐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生活再次发生危机,最后,他仅以一块黑面包和一杯水来充饥。可他愈挫愈勇,办学意志毫不动摇,以惊人的毅力支撑了下来。

1775年,裴斯泰洛齐的举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贫民们的拥护。他为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激动不已,因此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到1777年在校儿童人数达80名之多。

1780年,裴斯泰洛齐写了第一篇教育论文《隐士的黄昏》。他用格言的形式写道:“人类一般的教育应是各种专门教育和阶级教育的基础;”“天赋的能力应该用练习法去发展和巩固。”同时,他主张教育机会人人平等;教育在于培养一个完善无缺的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的方法是顺从自然的本性的要求。他说:“为什么人们毫无系统、毫无目的地研究真理;真理使人的心灵深处得到满足。它发展人的力量,使人人生活愉快,人人得到祝福。”

裴斯泰洛齐认为,自然的教育法才是达到真理的唯一方法,这是一种循序渐进、勿忘勿助的教育方法。他说;“自然的力量虽然无法抵抗,但是在指导的过程中,却毫无勉强的地方,正如夜莺在黑夜中的一鸣,丝毫没有强迫的阴影存在。”

1781年以后的18年间,裴斯泰洛齐用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并把理论、文学创作和实践结合起来。他竭尽全力,想唤起瑞士全社会共同来解决迫切的问题--如何复兴农业经济,使农民的生活有所保障,提高贫苦民众及其子女的道德和智力水平。

1781年2月,裴斯泰洛齐出版了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的第一部(其它各部,相继于1783、1785、1787年出版)。这本小说是他前半生所从事的社会改革、教育实验和教育理论研究成长的艺术再现。小说表达了作者试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贫苦人民子女教育水平的强烈愿望,全书洋溢着作者热爱人民、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道主义热情。因而,书一问世,就驰名整个欧洲大陆。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它代表了时代的最强音,使整个欧洲看到了革命的曙光。然而,法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广大人民仍处在麻木状态中,因此,唤醒人民的觉悟成了当务之急。这时,《林哈德与葛笃德》传入法国,其思想给法国的国民教育指明了方向,迎合了法国的时代要求。

1792年,法兰西立法委员会鉴于裴斯泰洛齐对法国教育的巨大影响与贡献,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称号。因此,裴斯泰洛齐成为以“自由保卫者”而闻名的18个外国人之一。他激动不已,兴奋地接受了这一光荣称号,立志把一切献给人类,并为法兰西人争取理想而奋斗。

1798年,应瑞士政府的邀请,创办了施坦兹孤儿院,继续他的教育实验,但因战争影响,不久即停办。1800年与友人在布格笃夫城创设了一所寄宿制中学,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1804年迁往伊佛东后,成为名震全欧的学校。

1825年伊佛东学校停办后,他悲哀地回到故乡,总结了一生的教育工作经验,写成了回忆式著作──《天鹅之歌》。1826年冬天,燃料价格暴涨,附近贫民买不起。裴斯泰洛齐非常担心许多家庭会因此而患病,他努力寻求经济简便的御寒方法。他发现在地上铺一层细石,在上面再盖上两、三层稻草,这样,贫民就能安度严冬而维持健康。为了把这种方法推广给贫民,他先在自己家中做实验。他选择了一个房间,然后把装满石子的口袋搬到窗口前,从窗口把小石子抛进去。后来他的孙子帮他运了几车石子,但裴斯泰洛齐拒绝帮助,他双手不断地抛着。此时正值严冬,他独自在冰天雪地里干着,终于精疲力尽而病倒。

1827年2月17日在故乡与世长辞。碑文称他:“涅伊果夫贫民的救济者,《林哈德和葛笃德》里的国民导师,施坦兹的孤儿之父,布格笃夫及伊佛东新式学校的创设者,善良的公民,为他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切。”主要教育著作有;《隐者夕话》(1780年)、《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年)、《论教学方法》(1800年)、《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1801年)和《天鹅之歌》(1826年)等。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的生活境况。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与其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与夸美纽斯、卢梭一样,裴斯泰洛齐将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原则。

裴斯泰洛齐的课程论效法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计划,强调集体的而非个人的背诵,课程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主,如绘画、写作、唱歌、体操、模型制作、采集标本、绘制地图和郊游等等。他主张教学要为学生的个别差异留有余地,学生分组要根据能力,而不要根据年龄,还倡导将正规的教师培训作为实现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设想当时被认为是激进的革新思想。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情感教育,爱的教育。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因此,教师要精心照顾好儿童,注意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进步和成长报以慈爱的微笑。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动儿童。当爱和信赖在儿童心中扎下根以后,教师要尽力激励它、增强它,使之不断升华。 

裴斯泰洛齐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不是来自对儿童的惩罚、告诫、命令和指示,不是来自凌驾于儿童之上的特权,而是来自教师对儿童强烈的爱和责任感。裴斯泰洛齐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他在1800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说:“我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化。”在他看来,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和谐地发展。反之,如果不和儿童自己对事物的亲身经验有机联系起来,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他反对机械灌输的旧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教学方法。裴斯泰洛齐关于教学心理化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开启了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揭示了教学过程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裴斯泰洛齐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认为,在一切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要素”,它们是儿童自然能力最简单的萌芽。教育过程应该从这写最简单的、能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逐步过渡到较为复杂的要素,以促进儿童各种潜能的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将教育分为德育、体育和智育。据此,他指出德育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因此道德的要素教育就应该从培养亲子之爱出发,逐步发展为爱兄弟、爱邻人、爱全人类和爱上帝;体育的要素是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体育应该从锻炼关节活动开始,逐步扩展为站、行、跑、跳、掷、摇、角力等各种活动能力;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与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又与儿童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即数目、形状和名称相统一。儿童认识这三个要素的相应能力是计算、测量和表达,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是算术、几何和语文三门学科。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思想,是他长期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初等教育的各科教学法,为初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作出了很大贡献。

裴斯泰洛奇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赢得了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称号。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智能网联汽车
下一篇:三检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