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mingModel,简称M-F模型)是“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中的形式,是一种短期分析,假定价格水平固定;又是一种需求分析,假定一个经济的总供给可以随总需求的变化迅速做出调整,以经济中的总产出完全由需求方面决定。

目录

    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简介2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的由来[1]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基本结论4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缺陷5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应用[2]6参考文献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简介

蒙代尔与弗莱明进一步扩展了米德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因而被称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可以得到解决。在该模型中,经常项目净差额是实际收入(Y)和汇率(E)的函数;资本项目净差额是本国与外国利差()的函数;实际收入(Y)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函数,它随政府支出(G)的增加而增加,随利率的提高而减少。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的由来

1963年,蒙代尔在《加拿大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资本流动和稳定政策”。在这篇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中,蒙代尔分析了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他的基本结论是,宏观稳定政策的效果将随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汇率体制下,宏观政策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在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位同事弗莱明也对开放经济中的稳定政策进行了相似的研究,说明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所以在教科书中,他们的思想被称为“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mingModel)。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基本结论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毫无效果,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显著;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机经济效果显著,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甚微或毫无效果。

蒙代尔在后来的一篇文章“资本流动和国家相对大小”中将数学模型推广到整个世界经济,首先证明了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的效果并没有完全丧失,相反,货币政策效果传递到国外;其次证明了在浮动汇率下(以及资本完全流动)财政政策效果并没有丧失,而是传递到世界其他地区。

蒙代尔自己认为,要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有所限定,模型的结论并非不可避免,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应用最好的三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美国、日本和德国,它们拥有强大的货币。这绝非偶然。三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而且是最富裕的三个经济体,拥有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它们实施财政扩张时的各种条件,都能够保持货币紧缩。

很少有发展中国家(如果有的话)适合同样的结论。原因之一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财政扩张时,通常都伴随着银根放松和外部投机资本对本国货币的冲击。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有多大区别。原因是:首先,这些国家没有以本国货币交易的发达资本市场,第二,紧跟财政赤字之后,很快就出现货币扩张。蒙代尔个人不用蒙代尔—弗莱明式的国际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并希望他的学生也不要这样做。

M-F模型认为,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之所以无效,是由于在这种制度下。当央行企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得LM曲线从LM1向LM2方向右移的方式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时,本国利率水平下一旦下降到CM曲线之下,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会引起资本外流,并对外汇汇率产生升值压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会被迫向外汇市场卖出外汇,买入本币。这会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使LM曲线反过来向左上方位移,并返回其初始位置,从而使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增加产出的努力发生逆转,并最终失败。因此,在固定汇率下,货币当局不能自主决定货币供应量和LM曲线的位置,也不能有效地影响利率水平,所以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为了从更加宽泛的角度考虑中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模型中的IS曲线和LM曲线不再单纯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对应可以实现国内吸收扩张或收缩的任何政策选择或结构调整。同时参考现实中的情况,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水平也可以由政府加以主动调整。根据模型,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1)扩张国内吸收,使得IS曲线左移至IS',在E'点达到新的均衡。扩张国内吸收的手段,可以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可以是进一步提高投资率,或者增加私人消费。由于此时国内吸收的变动不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因此LM曲线不发生变化。

(2)扩张货币供给,使得LM曲线右移至LM',在E点达到新的均衡。基于与上面相同的原因,在货币供给增加后,由于央行不需要因为贸易平衡的变化而回调货币供给量,LM曲线不会回到以前的状态。

(3)调整汇率水平,对人民币进行一次性较大幅度升值,BP曲线左移。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净出口减少,国民收人下降,国内吸收萎缩,IS曲线左移。最终BP曲线左移至BP+,IS曲线左移至IS,在E'点达到新的均衡。

(4)放开资本管制,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化敏感程度将因此提高,BP曲线斜率减小,新的BP曲线与/S曲线和LM曲线交于E点,达到均衡。此项选择并不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贸易失衡,但是可以通过私人对外投资的扩张,实现整个国际收支的良性平衡,消除贸易失衡带来的部分消极影响,例如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等。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滞期费
下一篇: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