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HedonISM

什么是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是一个哲学思想,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词语的来源是从希腊语的"?δον?(hēdonē)"(享乐)加上后缀"ισμ??(ismos)"(主义),柏拉图的学生,昔兰尼的阿瑞斯提普斯被认为最早提出了享乐主义的思想。

享乐主义是所有动作皆可被一个人会产生的享受与痛楚所决定,力求将享乐与痛苦的距差增至最大。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与边沁由他们的功利主义的伦理理论提出了享乐主义的基本原理。享乐主义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之先驱:所有行为皆是基于要给最多的人数获得最大的快乐。

享乐主义的学说

伊壁鸠鲁学说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基本伦理学

基本伦理学理论认为最大化良好结果单单经由快乐与痛苦来评价者,称为享乐主义(Hedonism)。

亚里士多得学说

亚里士多得学说认为因为我们生活中具有快乐和痛苦,我们就采取相应的行为,我们追求给予我们快乐的事物,而避开引起我们痛苦的事物。这种观点称为享乐主义(hedonism),它是弗洛伊德本我或伊特概念的基础。按照强化概念享乐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隐性的。

享乐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挂钩,其实质为狭义的享乐主义,即极端享乐主义。与我们所知的享乐主义截然不同的是,伊壁鸠鲁抵制“动态的快乐”或者“积极的快乐”,宣称“性交从来不曾对人有过好处;如果它不曾伤害人的话,那就算是幸运了”。他很喜欢(别人的)孩子,但是要满足这种趣味他似乎就得有赖于别人不听他的劝告了。事实上他似乎是非常喜欢孩子,竟至违反了自己的初衷;因为他认为婚姻和子女是会使人脱离更严肃的目标的。卢克莱修是追随着他贬斥爱情的,但是并不认为性交有害,只要它不与激情结合在一起。

享乐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享乐主义作为一种人生观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度低下,物质财富是极其有限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不可能出现放纵、奢侈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产生是以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使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在满足人类生存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剩余为前提的。

在古代希腊时期,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快乐主义和享受人生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开始得以孕育和产生。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古希腊人喻为“自由自在,犹如天中歌唱的小鸟”。“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欢乐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兴高采烈地生活。这是希腊精神的特征。”古希腊人对快乐生活的享受和崇尚,导致了快乐主义的产生。伊壁鸠鲁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述快乐主义的思想家。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不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享乐”,最能说明快乐主义的利已主义和个人主义性质。伊壁鸠鲁主张,“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他提倡的快乐主义十分强调肉体或感官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一切快乐的起源和基础。他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希腊快乐主义在理论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理性快乐主义。这种理论认为,只有精神快乐才是持久的、稳定的、深刻的,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快乐“并不是指放荡者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而是“不动心”、“内心的宁静”。

中世纪是禁欲主义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现实生活是充满罪恶的,人生下来就有原罪,追求享受的欲望是人的一种罪恶。人们只有抛弃肉体享受和世间的快乐,信仰上帝,才可能获得灵魂的自我拯救。因此,这种人生观要求人们放弃一切人世间的享乐,特别是感官享受。显然,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是与古代希腊的快乐主义相对立的。

在经历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之后,欧洲人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主题是崇尚理性和科学,用人学取代神学,使人的本性得到了空前张扬。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彻底抛弃了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人摆脱了禁欲主义与教会的统治,懂得关心自然界,享受人生;年深月久的约束松弛了;对于强壮、健康、美和快乐开始感到兴趣。中世纪的精神到处在变质、瓦解。”在这一背景下,快乐主义再一次盛行起来,但却逐渐走向了它的极端形式———享乐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过剩的精力,漫无限制的发泄,变成穷奢极欲”。与享乐主义相联系,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对那一时代的绝大多数人而言,生活就是享受,就是无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到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各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使享乐主义的生存和发展获得了新的土壤。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益成为一种时代精神,追求财富成为最重要的事情。“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去战斗、去祈祷、去沉思、去创造、去享乐,或者去变成什么样子,而是要去图利,如果他是个主人,就是为自己图利,如果他是个仆人,就是为别人去图利。这就是人的责任。”在这种利益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下,享乐主义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精神支柱。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又为享乐主义的蔓延提供了物质基础。至此,古希腊的快乐主义在经过了近代资产阶级的复活和极端发挥以后而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享乐主义人生哲学。

享乐主义作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按照唯物史观,人生观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受制于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列宁也指出: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结果)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人生观常常同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由于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同,政治主张和经济利益各异,从而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则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人生观,在本质上反映了剥削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人生观的形成受社会存在影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制度,往往把本阶级的人生观强行灌输给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历史上存在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无论哪个阶级和社会集团都要对所有社会成员灌输本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一般来说,这种社会教化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社会基本的共同规范,即法律和道德;第二层次是社会集团和组织章程、守则和纪律;第三层次是一定社会的一般公共社会规则;第四层次是社会习俗。因此,享乐主义的流行,与统治阶级向人们灌输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享乐主义的形成还源于人们对自己实际生活过程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单纯就个体而言,人生观的形成并不是简单地反映社会存在和外部世界。毫无疑问,人们的人生观离不开人们生活的客观环境,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同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甚至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包括同一个家庭内,人们的人生观却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现象往往反映着个人在道德观方面的差异。因为,一个人的道德观作为基本价值判断依据,决定着他对包括人生在内的存在意义的理解,并进一步决定着其人生目的与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一个人道德观的形成又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个性特征相联系。这说明,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形成同个人对自己具体的生活经验的认识有关。

享乐主义的学派

尽管功利主义合乎享乐主义对快乐的追求,边沁与密尔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与功利主义对功利的阐释有微小的分歧。以下是两个享乐主义的学派:

边沁乃其中之一的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快乐可以数量化。最重要的是,他相信快乐的量可以用其强度乘以其持续时间计算。所以这不仅仅是快乐的数量,而是它们的强度与其持续时间亦要被考虑。

享乐主义的其他拥护者主张"定性化"的方式。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相信快乐有不同的层次:稍高层次的快乐较稍低层次的快乐为佳。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亦主张较简单的生物可较容易地进入简单的快乐,由于它们不能看到生命的其他层面,故可放纵于享乐之中;稍为复杂的生物倾向于思考较多在其他的事物上,故可减少其用于单纯享乐的时间。所以他们较难放纵于单纯的享乐。部分人对"定性化"的批评主张其有数个问题。他们断言在普遍的情况中,快乐并不必定要分享以共同的特性。

享乐主义的危害

享乐主义以个人欲望上的贪得无厌和行为上的自由放纵为主要特征,其实质是以暂时的短期的安逸舒适为代价换取最终的毁灭性后果。

从个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角度看,享乐主义最终会将个人引向败德亡身。在长期和平环境中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如果居安忘危,放松警惕,极易使人滋长贪图享乐的情绪,消磨掉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滑进自我毁灭的深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一步步坠入贪权、贪财、贪色的泥潭,落得个身败名裂,最终受到法律严惩,无不是从追求生活享受开始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觉。

从社会及文明演化的角度看,享乐主义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衰落,乃至文明的毁灭。众所周知,历史上曾经鼎盛一时的古罗马帝国之所以最终走向分裂和崩溃,正是由于社会中享乐之风盛行、生活奢靡、道德沦丧所致。当初,罗马帝国是何等繁华和强大,“如果从外表看,如果在两千英尺高空的飞机上俯瞰地面,真是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从约克到昔兰尼,从里斯本到安提俄克,到处是巨大的、建筑得很好的城市,有庙宇、戏院、圆形露天剧场、市场等等;成千座这样的城市,有巨大的高架渠、有极好的公路,它们雄伟的遗迹至今令人惊讶不止,还有富饶的耕地。”但是,如此繁华强大的帝国却顷刻之间轰然倒塌了。这其中原因很多,如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帝国的高度专制、政治的腐败、无休止的战争等等,然而,奉行“金钱没有臭味”的极度享乐主义不能不说是罗马帝国快速衰败的重要原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骄奢淫逸之风盛行导致政衰人亡的许多例证。

就人类而言,享乐主义泛滥会导致人类的最终毁灭。享乐主义是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今天,人类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种价值观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利用和征服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耕作土地的日益减少、可利用资源的逐渐枯竭等,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人类深切地意识到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而享乐主义恰恰是同可持续发展观相违背的。因此,从人类生存的整体利益考虑,我们必须反对享乐主义,确立科学的、合理的幸福观。人类生活的实践表明,过度的享受未必能够产生更多的幸福和快乐。统计证明,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们比生活在19世纪末的他们的祖先们平均富裕四倍半,但是他们并没有比他们的祖先们幸福四倍半。有学者甚至认为,“消费者社会,似乎是通过提高我们的收入而使我们陷入贫困的”。所以,无论就个人、国家还是人类而言,享乐主义都是十分有害的。

在我国,由于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作为剥削阶级人生观的享乐主义至今还有存在的社会基础,加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对我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西方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人生观渗入我国并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导致近年来享乐主义在我国社会中开始蔓延。事实说明,高度重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传统美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努力消除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是保证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 1.0 1.1 张文镝.享乐主义论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6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专利新颖性
下一篇:政策性金融债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