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

    什么是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就是以工业为中心来兴办中国的实业。通过兴办实业的途径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此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实业救国论者虽然不排斥其它温和的救国方式,但把发展实业放到首位,把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富强的基础,这是实业救国思想区别于其他救国方案的主要特征。

    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脉胳

    (一)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为本、商为末,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这条无形的绳索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走向崩溃,国家危机四伏。其中最严重的危机是封建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洋务运动开始后,重商主义开始逐渐取代重农抑商思想,洋务派重视民用企业的创办,以“求富”致“求强”。甲午战争后,迫于《马关条约》给予外商设厂制造权和财政困难.清政府对民间“重商”的呼吁表现出“顺应”的态度,并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实业救国思潮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兴起了。

    实业在当时用来指代以农、工、商为核心的近代经济部门或体系,是~个广义上的实业。后来人们也使用狭义上的“实业”,就是指农、工、商等各项具体的实业.强调的是实业的各个组成部分。清末时期,实业救国思潮经历了从酝酿到兴起的阶段。

    酝酿时期: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到l894年甲午战争前。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国门被打开,西方经济理论的引入和传播,以郑观应、王韬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继承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提出了以“士商平等”、“商战固本”和“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具有反杭传统和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思想。重商思想的产生为实业振兴思想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萌芽时期:甲午战争以后至1901年。这时期发生的戊戌政变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受到极大展动,“实业救国”思想渐为世人所注意.从而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兴起时期:1901—1910年。1901年,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专司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国家机构——商部。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从此中国工商实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的建立使实业救国思潮进一步高涨。但是中国的实业并没有如世人所希望的那样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辛亥革命后国内在舆论、政策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条件。民族工商业者也想此契机谋取更大的发展.但这种表面的繁荣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实业的大发展。实际上。从1911年到1914年,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低潮。造成这一时期中国实业发展陷入低潮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自民国成立以来的混乱的政治局面。

    中国实业的真正大发展是在一战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中国实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战期间,欧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卷人大战。不仅减少了对华的商品输出。而且增加了对华商品的需求。中国的民族资本就在这样的空隙里急速发展起来,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此外这一时期的反帝运动也是推动民族资本发展的有利因素.特别是1915年开始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于民族资本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实业救国思潮形成的原因

    从清末以来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过程来看。不难得出思潮形成的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对西方富强之路的探求。实业救国思想的酝酿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阶段。它是在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之后,中国人对西方认识逐步深化的成果。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面前,一批早期的维新人士.开始陆续地意识到了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二是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感是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催化剂。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达到空前严重地步。从而激起了更多的忧国之士奋起投入爱国救亡运动,而实业救国也是救亡运动的一部分,是顺应当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和企望阻止中国沦为外国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一种救国思想和方案。

    三是权衡形势后的选择。实业救国论者把发展实业放在首要地位,把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富强的基础,这是实业救国思想区别于其他救国方案的主要特征。

    四是开明分子的思想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发展。自从晚清以来.“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忧心于中国在世界上日趋沉沦的国人开始试图以学习西方为手段来富国强兵。给这实业救国的思潮带来了思想准备。

    实业救国思潮的历史地位

    (一)实业救国思潮的积极作用

    首先,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有利于推动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近代化道路。实业救国思潮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动员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热心参与实业活动,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思想作为经济民族主义,反对外国经济侵略。提倡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心,有力地保护和促进了民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其次,实业救国思潮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经济体系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实业救国论者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各种问题,他们所进行的有关中国工业宏观发展和微观设计的研究成果,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后来工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和模式。如张謇的棉铁主义,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等从宏观方面探讨和提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路线、方针等。而梁士饴的理财思想精细入微,张謇的企业管理经验丰富,孙中山的开放主义设想周到,又从微观方面对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具体操作作出理论的指导和提出解决办法。

    最后,通过实业救国思想的广泛传播.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趋于成熟,力量得到增强,资产阶级的阶级素质有了新的变化。资产阶级的组织力量进一步增强。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理论与人才、促进抵制美运动与收回利权运动等方面促进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的开展。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历史局限性

    实业救国思想对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其本质而言,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性质,当然无法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由于时代社会性质和阶级本身的局限,实业救国并未真正成为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首先,中国当时还是帝国主义奴役下的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家,掌握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配的反动政府,只靠发展实业是救不了中国的,真正要救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其次,辛亥革命是一场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没有触动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即封建的土地制度,使中国实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前提条件。

    最后,实业救国思想受到资产阶级本身阶级性的局限,从而决定了这一思想的不彻底性。它虽有爱国的正义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但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因此,想用振兴实业来挽救中国,到头来只能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杨晓雯.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A).文教资料.2011,10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代理商
下一篇:庆典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