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原教旨主义

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

目录

    1.什么是市场原教旨主义2.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缺陷3.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理性认识4.参考文献

什么是市场原教旨主义

市场原教旨主义是指信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机制中的调节、修复作用,而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可以自动恢复平衡,不需政府以任何方式进行干预。

此种说法也被支持宏观调控观点的人用作对信奉自由市场观点的人的贬义蔑称。

市场原教旨主义最早的理论基础,应该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看不见手”的描述;其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牢固扎根,可能要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危机造成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困境,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放任的政策。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开始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在美国,里根政府推行“新联邦主义”,鼓吹“市场的魔力”。

但监管的缺位、金融大亨的唯利是图,导致市场走入歧途,华尔街也最终为自己挖掘了坟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兹就说,华尔街的陨落,标志着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没落,“这告诉世人,这种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证明所谓金融市场自由化的主张是错误的。

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缺陷

市场原教旨主义在1980年前后大行其道,其时正值罗纳德·里根被选为美国总统,而此前不久玛格丽特·撒切尔被选为英国首相。他们的经济目标是取消管制和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预,以及提高国内和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程度和激发企业家精神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目标之一,而且在它的缺点显露之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市场原教旨主义是一个错误和危险的意识形态,它至少在两方面是错的。第一,它深深误解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它假定市场会趋向均衡,而此均衡会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第二,通过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等同,市场原教旨主义为追求私利者赋予了道德品质

但是,如果金融市场并不趋向于均衡,私人利益就不会等同于公众利益。如果对之不加干涉,金融市场容易走向使社会分裂的极端。

而给市场机制赋予道德品质就更加错误了。市场的特质恰恰是它与道德无关——就是说,在市场价格中并不存在道德的考虑。这种超道德性正是金融市场之所以有效的原因之一。它允许参与者一门心思地关注自己回报的最大化,而不需要考虑社会后果。正是由于市场是超道德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如果没有对公共利益的关注,社会将无法团结。如果私人利益不能和公共利益等同,公共利益则必须在市场之外的途径中有所体现。

这里,我们必须把制订规则和在规则下采取行动这两者区分开来。作为市场参与者,只要我们是在规则下行动,就可以追逐自我利益。但作为规则制订者,我们将由公共利益引导——在一个民主社会,人们都是规则制订者。然而,由于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声称公共利益可以通过允许人们追逐自我利益得到最好的实现,就抹煞了这个区别。其结果不是完全竞争,而是裙带资本主义。有钱有势的人在享受他们的特权地位时认为自己的行为在道德上是无懈可击的。

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危险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我们国际金融制度的发展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不同步。因此,我们从1980年以来就看到过数起国际金融危机。它们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相对不大,因为一旦危机威胁到我们的繁荣,美联储就会积极干预,但是其他许多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俄罗斯——则一直都被毁坏着,有的还不止一次。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并不认为金融市场是天然不稳定的,以及市场越大就需要越强大的公共机构取维持其稳定,而是得出相反的结论:他们谴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造成了不稳定。

IMF屈从压力所作的援助政策变更,间接提高了资本流向债务国的成本,从而导致了近年来资本从周边到中心的逆向流动。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超过4000亿美元即为其明证。这造就了另一个最终注定要破灭的泡沫,尽管其时间无法预测。最近美元走弱是一个凶兆,特别是当主要的替代者——欧元和日元——并不特别有吸引力时更是如此。巴西的金融危机更是危险。在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看来,巴西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巴西的债券现在以美元计算的回报率是20%,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这么高的利率下生存。如果巴西失败,那么现在制定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就失败了。全球金融市场创造了一个不公平的竞争场,不可能以目前的方式持续下去。

改革体制的需要是紧迫的。对那些不能得到私人贷款的国家,应当加强IMF作为最后款者的作用;鼓励发展中国家从事更多的以国内为主导的发展,从而减少他们对美国领导的发展的依赖。这将要求范围广泛的制度变革,但现在没有迹象表明布什政府和其他经济的权威人士意识到这个需要——部分是因为他们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思想是心存感激的。

在国际竞争中,就像在国内一样,市场原教旨主义假定集体性的对私人利益的追求会产生经济稳定。但正如今天的混乱所揭示的那样,缺乏道德准则和社会关注——不管是在政府中还是会计师中——将产生巨大的不稳定。价值的形成和市场价格一样,也正是由反身过程实现的。正如我之前解释过的,和市场价格中存在的双向联系一样,价值和经济基础公司和政府的经济表现)也存在着一个双向的联系。

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理性认识

“原教旨”是指某种宗教的“根本教义、原初宗旨”。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宗教产生之后,其中一些群体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接受新事物,其教义、宗旨也会随之作适当的调整。当宗教中的某些群体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固守原初教义,产生极端的行为倾向,甚至用政治和军事手段宣示其主张,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原教旨主义”。概括来说,“原教旨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僵化、封闭、倒退、极端、排他、对抗”。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环境不同、观察思考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思想理论,提出不同的解决主张,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现象。不同看法、不同思想理论、不同主张之间,也可以讨论。通过讨论,可以祛除错误、探求真理、形成共识。在讨论中,可以相互批评,但不应轻易用“原教旨主义”来评价不同的思想和主张。

轻易用“原教旨主义”评价他人的思想和主张,就是给其思想和主张作了僵化、封闭、倒退、极端、排他、对抗的定性,实际上等于对其彻底否定,不利于形成宽松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学术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近年来,存在“原教旨主义”被随意乱用的现象,如“市场原教旨主义”、“科学原教旨主义”,这是值得商榷的。“市场”、“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是我们所要追求、发展的,但是被戴上“原教旨主义”的帽子之后,就会给人一种感觉,似乎这些事物本来就不好,是不应该要的。

有人认为,如果主张绝对自由竞争,不受约束,不要政府干预,不要政府调控,就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市场经济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模式,其运行机制存在差异。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主体至少受到三种因素的约束,即道德约束、法律约束和政府调控。在不同国家,约束和调控的方式不同;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约束和调控的程度也不同。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绝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存在的。

根据邓小平思想,市场经济是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会有不同观点、不同主张,这应该也可以讨论。

参考文献

↑ 刘洪.反思美国“市场原教旨主义”.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09-11-06.
  • ↑ 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财经网.2009-05
  • ↑ 李志昌.切勿滥用“原教旨主义”的称呼.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24日
  •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交友旅游
    下一篇:保险营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