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焦虑

(重定向自身份的焦虑)

身份焦虑(status anxiety)

目录

  • 1 什么是身份焦虑
  • 2 为什么会产生身份焦虑
  • 3 如何应对身份焦虑

什么是身份焦虑

身份焦虑由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提出,是指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之中,害怕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

通俗来说,就是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自己比别人差,害怕自己被时代、被社会所抛弃。

为什么会产生身份焦虑

德波顿将焦虑的起因归类为以下几种:

1、渴求身份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于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焦虑。因为我们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可能赢得多少世人的爱,而世人对我们的关爱又是我们看重还是看轻自己的关键。

比如:我们讲一个笑话,如果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我们就会对自己幽默搞笑的能力产生自信;我们进入到一个环境里面,大家都不屑与我们交谈,这时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2、势利倾向

每一个成年人,都必须在这满是势利鬼和冰冷面孔的世间争取一个位置,这些人的影响是使我们产生身份 焦虑的关键所在。势利者包括一切过分强调一定价值观念的人。他们最明显的特征其实并非是简单的社会歧视,而是在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间完全画上等号。与势利者相处,会使我们感到我们身份之外的自我如此渺小,哪怕我们具有所罗门的智慧也根本无力改变势利者对我们的歧视。而正是人类这种由于渴求尊严而受挫,并深感恐惧的情绪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群体性的势利病征。在势利社会里,如果一个身份低贱的人所遭受的痛苦,在物质层面上表现为贫困的话,那么被人忽略、受人白眼则是他们在精神层面上遭受的痛苦。

3、过度期望

要想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失败者”, 我们必须期待更多的东西。而这种期待的判断,必须有一个参照群体----那些我们认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只有当我们所拥有的同儿时的朋友、现在的同事、我们看作朋友的人,以及在公众领域与我们身份相当的人一样多,甚至还要多一些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如果我们有一个融乐的家庭,一份舒适的工作,但我们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发现一些老同学(再也没有任何群体比旧时的同学更堪为比照群体了)住的房子比我们大,工作更优裕,我们回家后反倒更容易生发强烈的不幸感。

就像我们每天都会经验到许多不平等的对待,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妒恨每一个比我们优越的人,这就是嫉妒的特别之处。有些人的生活胜过我们千倍万倍,但我们能心安无事;而另一些人一丁点的成功却能让我们耿耿于怀,寝食不安。我们妒嫉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世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4、精英崇拜

人们开始倾向于认同这样的观念,即人的才识往往能影响或决定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这种认同反过来赋予了金钱一种新的道德涵义。在精英社会里,财富成为一个人良好秉性的象征:富人不仅富有,而且就是比别人优秀。于是,身份同德行相关,富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穷人是有罪的,堕落的,他们穷是因为他们蠢。

诚如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个社会的资源,即金钱、工作和荣誉都相当有限;要获取这些资源,就必须有一番争斗。在丛林社会里,只尊重那些能够适应社会的人,而对社会弱势阶层悲惨的境遇,无人自疚。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不只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羞辱。

5、制约因素

焦虑是当代欲望的伴随产物,为了获取社会身份的奋斗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不确定性。在等级社会里要稳妥地获得或持有一个自己渴望的位置决非易事。我们忧虑于被同事或者竞争者打败,受变幻无常的才能和运气的制约,还有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持续的焦虑来自于需求的满足的不稳定性,来自于雇主的裁员、同事之间的竞争以及经济环境的现实威胁所做出的真实反应。在我们的需求和世界不确定条件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平衡,而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身份焦虑的关键原因。

如何应对身份焦虑

1、学习哲学

哲学家们普遍是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的,他们更加专注于自我修养,所以哲学家往往会比普通人更加淡定。在哲学家眼中,我们普通人往往会处于自虐的状态之中,我们经常会在还没有搞清楚他人的观点到底是不是值得我们关注之前,就盲目的寻求别人的赞扬。经常在跟一个人还不熟悉的时候,潜意识里就希望在这个人能够认可我、喜欢我。多读哲学,我们就能够学会判断某个人对我们的认知到底值不值得去重视。学习哲学能够使我们对世界、对人性看得更加透彻,从而提升自己的判断水准。

2、多读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中通常都会有一个声音去谴责我们当代社会存在的弊端,或者教育大家如何去发现美丽,从而帮助我们减轻痛苦。艺术作品能够通过有感染力的声音、画面等东西,在不知不觉中默默地向我们展现我们现在的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同时揭示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帮助我们更加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

以小说为例:很多经典小说中往往有对于标准社会等级的批判、质疑和攻击。往往会摒弃以财富和血统来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而是用道德来评判一个人品质的优劣,比如我们都熟知的《简爱》。通过呈现那些被我们遗忘了的人群的生活,在思想层面对主导地位的等级观念起到一个抵制的作用。此外,作者阿兰德波顿还提到了悲剧作品的例子,悲剧艺术往往会引导我们去探寻失败的根源,我们对于实际情况了解的越多,就更容易去理解他人,原谅他人。悲剧作品还会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自己会不会和这个悲剧人物有同样的后果,对世人起到警醒作用。

3、学习政治

从公元前到现在,每一个阶段,人们的理想标准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是由政治背景和政治框架所决定的。例如:古希腊社会,人们觉得武士是理想的身份标准,后来,人们觉得绅士是理想的身份标准,而现在社会,人们又觉得富人才是理想的身份标准。通过对政治的学习,我们可以对某种意识形态的起因和影响因素有一个清晰的、根本的把握。只有了解了造成某种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去面对和处理它所带来的后果,才不会轻易使自己变得沮丧和迷惑。

4、信仰宗教

宗教信仰可以教会人们如何去看待死亡,使人们明白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东西。

除了对自己的死亡进行学习和思考之外,还可以通过思考别人的死亡来摆脱身份的焦虑。当我们知道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最终也会归为尘土的时候,很多现实的琐碎和焦虑顿时就会释然了。

宗教也会引导我们去看待事物的起源,提醒我们任何事物终将都会消失。跟永恒相比,我们的生命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去跟时间做对抗,即便成功了,也是只享受着一时的成功,最终这一切都会退回原点或者消失殆尽。

宗教还会引导我们回归自然,宏大的自然景观是一种无限空间的代表,当和这种无限空间相比的时候,我们短暂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很多身处大自然当中的时候,心情就会变得非常的平静。此时我们在社会等级之中的渺小感就随风吹散。

5、生活方式

在书中作者以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态度做例子,其实跟现在流行的极简主义、断舍离是异曲同工的。

关于波西米亚,作者是这样说的:

19世纪初,有一群特立独行的人在西欧和美国开始引人注目。他们衣着朴素,生活在比较便宜的城区里;他们博览群书,似乎并不在乎金钱;他们中的多数人性情忧郁;他们投身于艺术和感情,而非商业和物质上的收益;他们有时候在性生活方面不符合传统规则;他们中的有些女士留着短发,而此时短发尚未成为时尚一一人们称他们为“ 波希米亚人”。

波希米亚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其实是一种新兴流派,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能够体悟世界,能够以一种观察者或创造者的身份去观察注释情感最根本的问题。在当时崇尚金钱的社会,“波希米亚”是寻求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定义了一种“亚文化”。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贷款方式
下一篇:商誉减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