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贫困人口

目录

    1.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2.隐形贫困人口的词语来源3.隐形贫困人口的涵义4.相关条目5.参考文献

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指看起来很富,但其实很穷;可能会吃精致的法餐、用限量版的口红、请高价的私教,甚至信用卡巨额透支……一句话,是“新贵”与“赤贫”的吊诡结合体。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钱”“不敢花钱”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隐形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的词语来源

自“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在网络上流传之后,网民对于“穷”的认识又有了新的领悟,并将一部分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称为隐形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的涵义

很能花钱但没有钱花,并不新鲜,与许多年前说的“月光族”“啃老族”没多大区别。明明消费能力不够,当“隐形”与“贫困人口”结合在一起,它似乎又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文化语义。

“我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才穷下来的”。换个角度看,显性奢侈,其实是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当年轻人争相穿上消费文化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一定程度上是在求一种安全感。一两件奢侈品——品味的必要彰显;每场不落的电影——社交的有效谈资;与小姐妹一同订健身餐——保证观念不落伍。记得很多年前,有篇文章很火,名字大概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星巴克》。今天,一杯星巴克,已是年轻人找个地方休息的标配,消费升级了,奋斗显然有了其他灯塔。

因此,消极地看,“隐形贫困人口”是有些离经叛道;但积极地说,“隐形贫困人口”也确实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虽然磕磕绊绊、姿态并非那么优美。甚至在批评之前,不妨也先问一句:今天的城市,剥离了电影、打车、时尚、美食、健身,其内容还剩多少呢?

消费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大头,商业之水无孔不入。过度的商业化确实在制造“肾可以不要,iPhone必须买下”的消费错觉。这种消费文化心态还面临着正反两种刺激。从正向来看,金融创新的力量不容小觑,“不动声色”地推动了超前消费,有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担心,一个高储蓄的中国正慢慢走向个人消费的高负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代年轻人的父母,晚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年轻人眼下家庭负担还不大。而反向刺激则是压力。生活有压力,“反正买不起房”,很多年轻人索性在其他物质消费上放飞自我;工作有压力,据说十点后加完班的出租车上,不少女性白领喜欢打开淘宝,怒刷几单,以解心头愤懑。

所以,透过一个可能本为调侃而创设的热词,我们看得见消费文化的爆炸式发展、消费预期的代际变化以及“贫困线”背后的心灵曲线。

与这些有着强大消费能力的人群比起来,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钱”“不敢花钱”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隐形贫困人口”。物质社会循循善诱地挤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体验新的消费,但消费能力的真实局限,却让他们既要接受物质的相对匮乏,更承受着体面和尊严的丧失感。或许,他们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隐形贫困人口”为何让年轻人心有戚戚 .新华网。2018.4.23

  • ↑ 人民日报评论:“隐形贫困人口”,一个扎心的热词.财经网.2018.4.21
  •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419魔咒
    下一篇:自我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