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

什么是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等。内部标尺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也可成为时间信号。 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与估计的时间不完全一致。

时间知觉解读

心理学概念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 )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既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也与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有关。此外,人们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估计不足;而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则估计偏高。刺激编码越简单,知觉到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在判断时间间隔正确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听觉和触觉对时间间隔的估计最准确。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分支概念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是电影心理学中一个分支的概念。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人总是通过某种量度时间的媒介来感知时间的。量度时间的媒介有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两种,它们都可为人们提供关于时间的信息。外在标尺包括计时工具,如时钟、日历等;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月亮的盈亏、昼夜的交替、季节的重复等等。内部标尺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及记忆表象的衰退等,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也可成为时间信号。人的节律性活动和生理过程基本上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因此,可以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生活节奏钟。

时间知觉的分类

1.时序知觉

2.时距知觉

3.时点知觉

时间知觉与其它心理活动关系

心理学家发现,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与估计的时间不完全一致。人的时间知觉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内容贫乏枯燥的事物,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积极的情绪使人觉得时间短,消极的情绪使人觉得时间长;期待的态度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一般来说,对持续时间越注意,就越觉得时间长;对于预期性的估计要比追溯性的估计时间显得长些。一些实验还表明,时间知觉明显地依赖于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例如,对较强的刺激觉得比不太强的刺激时间长,对分段的持续时间觉得比空白的持续时间长。例如,对一个断续的音响,在一给定的时间里听到的断续的次数越多,人们就越觉得这段时间长。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估计不足;而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则估计偏高。有关的材料还表明,时间知觉与刺激的编码有关,刺激编码越简单,知觉到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相等的时间间隔(40或80毫秒),空白间隔比填充音节的间隔显得短。

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还没有材料证明大脑存在着专门的计算时间的中枢。在皮层不同部位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都可以见到时间知觉的破坏。在判断时间间隔正确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听觉和触觉对时间间隔的估计最准确。听觉辨认时间间隔的最高限度是0.01秒,触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0.025秒,视觉辨认的最高限度则是0.1~0.05秒。

时间知觉的研究方法

复制法:

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复制出觉得和标准刺激一样长的时间。被试可以对具体的时间说不出是多长,但可以比较准确地根据自己的判断复制出时间的长短。不受过去经验的影响,能准确地表示一个人辨别时间长短的能力。(较好)复制的动作和时间刺激往往不是同一感觉道的(复制动觉刺激除外)误差%=误差的绝对值之和/(实际时间*实验次数)

恒定刺激法:

求时间的差别。辨别长短的两个刺激是同一感觉道的。繁琐、测量时间长。

评估法:

即先呈现一定长度的刺激,要求被试评估它持续的时间有多长,评估的时间与实际刺激持续的时间越接近,时间知觉越准确。被试判断的结果中包含有被试对具体时间经验的因素,测得的结果不能精确地代表一个人对时间长短的知觉能力。误差%=误差的绝对值/实际时间。

时间知觉的性质

内在的人脑的记忆归类分析模式

时间知觉是一种内在的人脑的记忆归类分析模式,不是用于规定感知到的客观世界,更不能用于描述客观世界本身。这里要区分三个概念:我们大脑记忆中的世界图景,我们感知到的客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物自体本身。

我们大脑记忆中的世界图景。首先因为在大脑记忆中有保留了的世界过去的表象信息,感知到的世界现在的表象信息,推理预测到的世界未来的表象信息,三者都同时存在于大脑中,并且是以变化先后顺序进行了归类排序的,形成一个连续的存在统一体。大脑能够对三者任意调用分析,从而可以进行时间长短等的估量、比较。

我们感知到的客观世界是瞬时的,片在的,它的过去已经消失,它的未来还没产生。我们没有任何的经验证据来肯定我们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犹如一幅长卷,俱都呈现。而时间知觉我们都知道是指一种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统一体的衡量。我们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过去已不存在,未来还没有存在,只有现在、片在。所以我们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没有时间知觉的性质,不符合我们通俗认为的关于时间知觉的定义描述。

关于客观世界物自体本身,以我们目前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数据还不能有效地对它进行时间性说明,究竟它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存的共时统一体,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而以片在形式存在的前后历时体。有些科学家倾向于这样描述世界: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宇宙从大爆炸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流逝;我们可以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好像是在说世界是一个共时体,它有过去,也有未来,并且我们可以把握。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任何的经验数据在表明宇宙的某个角落存在着关于宇宙曾经的经历,并且我们可以不破坏宇宙的变化任意回到过去。

大脑中一种较独立的结构或格局

时间知觉是大脑中一种较独立的结构或格局,它是大脑中一组分化的神经元,具有特定的单一的功能。现代时间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无论我们知觉关于哪一组的表象、事件的时间观念,大脑中总有一部分固定的神经组织被激活而参与其中。具体表象经验变换流转,而这些神经组织是稳定不变的。具体来说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前额叶在时间信息加工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这些神经组织的功能活动形成了人的时间知觉的主体结构、格局。

具体的表象经验不内含时间的性质,比如一株树,一朵花。只有表象经验的序列,联合才具有时间的性质,但它又不是时间知觉本身。经验表象进入大脑时是杂乱混处的,大脑时间知觉的模式格局,按照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象在变化前后的先后顺序对它们进行排序,形成合理化了的大脑时间知觉的基本对象、材料,于是时间知觉模式能够对它们作出时间性质的相关衡量、对比等的分析。

我们说P从A移动到B用了t秒,我们是说P从A移动到B这一经验表象序列在时间知觉模式这一功能结构的衡量下,表现出t秒这样的量的性质。P移动这一表象序列自身在时间性上是无法自明的,必须助时间知觉的功能模式来进行说明。

时间知觉模式格局与具体的经验表象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具体经验表象,时间知觉的生理基础结构便无法行使正常的知觉分析功能;而相反若没有时间知觉功能模式,大脑中的经验表象就会乱成一团。

时间知觉是对变化的一种主观衡量

时间知觉是对变化的一种主观衡量。绝对的静止,包括感知主体、感知客体以及二者所处的环境三者都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就没有时间,是永恒。永恒是什么,就是绝对的静止,没有变化,没有时间。

时间知觉是对表象经验形成的记忆联合序列的一种分析衡量,而要形成一事物经验表象的序列、联合,则此一事物必须处于连绵接续的变化之中。事物自身状态的不断改变刺激大脑,从而形成关于此一事物的连续的表象序列。有如下三种情况:

  • 感知对象自身的变化。感知对象自身的变化形成一连续的表象序列,根据此一表象序列,大脑的时间知觉模式就可以对其进行时间性的衡量、比较。
  • 感知对象不变,感知对象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同样,根据感知对象所处环境变化形成的表象序列,我们也可以相对的估量出感知对象处于静止状态的时间持续长度。
  • 感知对象不变,感知对象所处的环境不变,感知主体根据自己的生理周期,根据自己的内时间体验仍然可以约摸估量出时间流逝的久暂。

对同一事物变化前后表象的主观衡量、判断

时间知觉是对同一事物变化前后表象的主观衡量、判断。对于不同事物A、B在各自环境中变化前后的Aˊ、Bˊ,只对它们变化前的A、B直接相关。那我们是如何确定Aˊ就是变化后的A呢。这就引入了一个关于变化连续性的问题。

首先我们对视觉对象的感知体验是连续的。这可以通过闪光实验来说明其内部的相关原理。我们的视觉系统有一个感觉延迟,即在感知到光线后即使撤掉了光线,这种知觉也还要持续一小段时间,这个时间经研究一般确定为150—250ms。现在假定我们知觉到有一闪光,并且很快(100ms以下)又加上第二个闪光,由于视觉反应的产生和持续超过100ms,当对第一个闪光的反应还未消失时就已产生了对第二个闪光的反应,而对第二个闪光的反应还未消失时又加上第三个闪光的反应,这样闪光就使视觉系统中产生某一种连续的反应,视觉系统所感知到的就象是连续光一样。而我们视觉系统所感知到的表象序列就象这样的闪光一样,即先后的光刺激重叠在一起对视觉系统形成一持续稳定的光刺激流、连续序列,从而我们感知到的世界表象就呈现出一种连续绵延的稳定的图景。同一个物体的先后光刺激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此一事物连续稳定变化的知觉体验。

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光模式保留约150—250ms之久。如果一事物进行变化,它在此时间阀限之内接续地不断给予视觉神经以不同的最新的光刺激,我们就会知觉到它连续稳定的变化图景;如果一事物静止,只要它在此时间阀限之内接续地不断给予视觉神经以相同的最新的光刺激,我们就会知觉到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果一事物在上一次的光刺激之后停止发出光刺激,经过此时间阀限,在此阀限之后再接着给予视觉神经以光刺激,我们就会感知认为它有一段时间的消失,因为接受不到有关它的视觉信息。

对于静止的表象,大脑记忆倾向于认为它的中间部分不够重要而加以省略。比如我们回忆地上的一块石头,大脑并不会出现关于它的多幅的相同的记忆表象序列,而只会相对于它所处的环境的重要时刻记忆几幅的表象。那么在进行时间性判断时便便往往会低估它延续的时间值。同理对于一变化比较繁复的事物,我们往往会记忆住它的较多幅的表象信息,同时在对其进行时间性判断时也往往会多估它时间的持续性。

时间知觉的大脑机制

针对大脑省略、遗忘的特性,有些人提出时间知觉与回忆到的事件数量间具有正相关性:持续时间的缩短与识记事件的减少相一致。比如我们十一假期结束时,我们十一假期结束一个月后,在这两个时间点上对十一假期进行回顾,我们得到的估计时间是不同的,并且是后者得到的估计时间大大少于前者所得到的值。

那么这个识记事件的数量的性质如何呢,仅仅是事件的个数吗?这里我们假想一个实验,同一组幻灯片,第一次以固定频率播放,第二次以较高频率播放。实验结果里一般成年人很容易判断出前一次播放所费的时间更长,因为他们可以对每一幻灯片持续的时间和幻灯片的数量加以综合考虑。而小孩子则大多不理睬幻灯片播放的速度。所以对回忆的时间估量除了与回忆事件的数量相关,还与每一表象的持续刺激的时间长度相关,至少是有这两个变量的。

但这里同时也出现了个问题,即时间知觉主要的原理应该是在于对事件持续性的衡量,那它的内在器官性机制到底如何呢?我们这里可以设想一个疲劳模型

我们大脑会根据事件的性质的变化,即所谓的转折点来对事件整体进行分割,划分为一个一个较小的事件的组合,这样事件就不会因太过巨大而变得很难加以衡量、分析。

一个事件是一组连续的稳定的表象序列,我们大脑之所以认为它是连续绵延的,能够有说服力的、有较确定实验解释的一个说法是在视觉延迟的时间范围内,事件的表象以连续光作用的形式持续不断的刺激视觉神经,从而使视觉神经产生一个连续的兴奋或疲劳。大脑对此进行记忆,在记忆事件表象的同时,还对此兴奋或疲劳的程度进行了记忆存储,即我们的所谓的持续时间被转化为一个神经生理上的兴奋或疲劳度的衡量。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的模型的简要说明,但它对于解释一些时间知觉的现象是很有显效的,并且我们目前还没有相似的更为有效的模型说明,所以有一定价值,并且可以进一步的加以内涵扩展,推论验证。

时间知觉应用

时间知觉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时间感”是人的适应活动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某些职业活动的训练会使人形成精确的“时间感”。例如,有经验的运动员能准确地掌握动作的时间节奏,有经验的教师能正确地估计一节课的时间。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食品检验
下一篇:抗氧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