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TaskPErspective)

目录

    1什么是三山实验2三山实验的有关争议3三山实验的理论意义4三山实验的教育启示[1]5参考文献6相关条目

什么是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也不乏批评,批评者认为三山实验难度太高,如果选材更为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那么他们是可以完成的。如在HelenBorke于1975年报告的一项任务中,背景被设定为一个有小湖、森林、动物、建筑物和人的农庄,而布娃娃被替换为美国著名儿童节目《芝麻街》中的角色Grover。当研究者把Grover放置在农庄各处并询问儿童它能看到什么景象时,即使是三岁的儿童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

三山实验的理论意义

三山实验说明自我中心主义是前运算阶段(2至7岁)幼儿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幼儿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

因此我们在和这个年龄段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他的角度去看问题,用共情的方式加以引导。

而反对者的实验也是一条重要的启示:当我们认为儿童不具备某些能力的时候,可能只是问题的打开方式不对罢了。培养孩子的能力,也许只需要换一种更接近孩子的方式。

三山实验的教育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界刺激的再次加工。于是,当我们听别人说什么,看别人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更多地会从自己的立场来进行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这往往造成了很多的不理解。

就像我们认为小孩子看到玩具摔坏了后会哭,是因为玩具没法玩了一样(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孩子之所以会哭是因为他们认为玩具也有生命,摔坏了后玩具会疼)。我们常常只是本能地从自己的立场思考,所以要完全转换立场,实则是一件难事。

当我们真的带着一颗好奇心,观察孩子,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就能够对他们有更好的理解,也就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立场的转变并非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有很好的理解和大量的转换练习。

但并非完全做不到,转换立场的第一步便是以好奇之眼去学习,愿意充分理解对方现处发展阶段的特点,了解他的思维模式。比如,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并总结了每个阶段的特征: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发展两项重要的成就,模仿和客体永存性,通过模仿对外在事物进行最原始的学习,并逐渐知道客体并不因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改变而改变,比如看不见不代表消失。
  •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存在三个特征:第一,自我中心,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第二,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第三,不能守恒和难以完成层级分类,不能守恒表现在儿童缺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能突破上一阶段的三个特征的局限,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层级分类的能力。
  •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形式可以摆脱具体内容进行。也具备了一定的假设一演绎推理的能力。

除此之外,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艾瑞克森等人均对人一生的成长阶段进行了总结。对他们的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身心特征,从而能够有效地转换到学生的立场。当理论学习和关注个体两方面都做到时,我们便能真正地转换立场,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观念、情绪、期待等。

相关条目

  • 儿童守恒实验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还盘
下一篇:共益债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