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条件

目录

  • 1什么是立地条件[1]
  • 2立地条件的内容[1]
  • 3立地条件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2]
  • 4参考文献

什么是立地条件[1]

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表现为不同的造林地块因处于不同的地形部位,具有不同的小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及其它环境因子状况而存在的差异。

立地条件的内容[1]

一、立地条件分析

将由造林地块凋查的所有立地环境因子联系起来,分析立地条件性质,为确定其立地条件类型以及造林类型的设计、建议提供依据。

1.立地条件的组成因子及其相互关系

地形、土壤、水文、生物及人为活动是组成造林地立地条件的5大环境因子,对植物所需的生活因子(光、热、气、养分)起着再分配作用,接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5大环境因子并菲完整无缺,每块造林地也不是都包含这5大环境因子,风口方向、冰雹带、大气污染源、地下水位等特殊环境因子不容忽视。

2.找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是指对林木生长发育起决定作用的因子。找出主导因子,可满足造林树种选择、实施合理造林技术措施的需要。有两种方法:

①定性分析法

从造林地如何保证林木生长所需的光、热、气、养分等生活因子着眼,先找出限制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活闲子,再分析比较对所找出的生活因子影响面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环境因子,注意极端状态下的环境因子,最后确定影响最大的几个环境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此法准确性不高、无量化指标的要求,实际工作中普遍应用。

②定量分析法

找出主导因子的同时,通过量化指标可得知各种立地因子组合情况下的生长预测。搞专业调查或科研时采用。

二、立地条件类型确定

立地条件类型是为方便工作,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类型,按类型总结推广造林技术经验,按类型设计实施造林技术措施,简称立地类型。

在一定的地区内,主要依据主导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以植被作参考,以林木生长状况作验证,综合多种冈子来划分立地类型。

1.按主导因子的分级组合

直接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和组合来划分。此法简单明了,便于掌握。缺点是比较粗放、刻板,难以照顾个别的具体情况或反映立地条件的某些差别。

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

对各重要环境因子分析综合,参照指示植物及林木生长状况,确定级别,组成类型。此类型反映的因子较全面,但其划分标准较难掌握,也难以全面表达山区小气候的差异。

3.用立地指数代替地位级

用某树种的立地指数说明林地的立地条件。此类型只是地位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只能说明效果,不能说明原因。

具体工作中,通过对造林地块的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调查,对照该地区按以上方法编制的立地类型表,确定其立地条件类型。

三、划分造林地种类

依据造林地环境状况的差异性,划分出不同的造林地种类。一是与立地类型相配合,表达造林地的特性,二是方便造林工作的实施。

1.荒山荒地

乔木生长线以下.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或在多年前森林植被遭破坏,已退化为荒_山或荒地植被的造林地,分为草坡、灌丛、荒山等。

①草坡覆盖的植被是以荒草为主的荒山。

②灌木坡灌木覆盖度占植被总覆盖度的50%以上的荒山。

③荒地平坦荒地多指不便于农业利用、目前难以造林的沙地、河滩地、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等。

2.农耕地

一般指规划为营造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的农田。

3.四旁地

指路旁、水旁、村旁、宅旁能植树的好地、建筑渣±、垃圾占地等。

4.撩荒地

因有关政策及其它原因已停止利用的农耕地。新撩荒地的土壤瘠薄,植被少,有流失现象。多年撩荒地上植被覆盖度较大,近似于草坡或灌丛。

5.采伐迹地

森林采伐(皆伐)后腾出的土地。刚采伐的迹地条件较好,有利于人工更新;老采伐迹地杂草、灌丛多,土壤根系盘结度变大,有草甸化或沼泽化的倾向,造林更新困难。

6.火烧迹地

森林被火烧后留下的土地。新火烧迹地,站杆、倒木多,杂草少,若不及时更新,如同老采伐迹地,不断恶化。

7.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此类造林地上已有树木,其数量不足或质量不佳或树已衰老。需要补充或更替造林。

①已局部更新的迹地迹地上已局部天然更新,树种组成、株数及其分布不尽如人意,要求局部造林加以改进的林地。

②次生林地分布不均、质量不佳、无继续经营前途,需要人工种植进行改造的次生林。

③林冠下造林地老林采伐前,在林冠下先进行人工更新林的林地。择伐作业的林地,如需进行补充人工更新,其情况近似林冠下造林。

④疏林地由秀木树种组成,中龄林以上,郁闭度在0.1~0.19之间,需要进行人工更新的林地。其性质接近于荒山荒地。

以上内容,是弄清造林地环境条件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帮助造林工作者鉴并积累造林技术经验,落实适地适树及合理的造林技术措施,完成好造林绿化工作。

立地条件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2]

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地形。地形部位、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不同,其水分条件有很大的差别。黄土高原沟壑区大多数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区,因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常常发生伏旱,尤其阳坡上部,十分干燥,造林成活率很差。而阴坡的中下部造林成活率相对较高,苗木保存率好。梁坡和沟坡相比,因沟坡的坡度大,地势陡,效果一般不如梁坡。

二、植被。杂草植被一般不妨碍种植点的配置,但杂草郁闭,土壤含水量好,对苗木竞争水份力强,杂草稀少,土壤干旱,影响造林成活率。灌木坡的立地条件一般比草坡好,但因灌木种类及其总覆盖度而异,高大茂密的灌木丛的遮光及根系盘结纵横密接,对幼树的竞争作用很强,对造林成活率影响极大。在其上造林困难较大,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进行较大规格整地,为造林创造有利条件。

三、土壤。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层普遍深厚,看不出不同土壤造林效果上的差别。一般来说,土层厚度在25厘米以上,轻壤、中壤土,都可以满足造林的基本要求。地形部位、植被、坡度、坡向、土壤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它们对造林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在考虑造林区的立地条件时,必须对上述因子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正确地评价其适宜造林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1.01.1 耿立民,耿兴全,王忠,李伟.谈造林地的环境条件[J].林业勘查设计,2012,(第3期).
  2. ↑ 武苟叶,党秀丽,张明.浅谈不同立地条件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J].陕西林业,2011,(第4期).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充足理由律
下一篇:即征即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