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Yellow News)

目录

  • 1什么是黄色新闻
  • 2黄色新闻的由来
  • 3黄色新闻在中国的发展
  • 4黄色新闻的评价
  • 5参考文献

什么是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是指以大量的图片和煽情报道吸引受众的眼球,以低售价、高发行量赢取高额利润的办报方式,作为蔓延西方新闻界的普遍现象,这是一种国际化的新闻现象。

黄色新闻的由来

“黄色新闻”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是源于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的办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和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之间的竞争

1887年,仅24岁的赫斯特当上了《旧金山考察家报》的主编。为了办出成绩,赫斯特挑选了许多才华横溢的编辑及明星记者为他效力,在技术方面他亲自安排版面,试验排版样式、安排标题形式、采用了醒目的铅字体,创造了一种后来为许多报纸所效仿的程式。1888年,技术能手乔治·潘科斯特的加入为《旧金山考察家报》带来了新的印刷技术,这促使《旧金山考察家报》的发行量第一年就增加了一倍,达到3万份,被赫斯特称为是“日报之王”,到了1893年其发行量就达到了72000份。年轻的赫斯特取得这样的成绩后就决定要开始向普利策称霸的纽约市进军。由普利策经营的《纽约世界报》在1887年时销量就达到了25万份,他以“生动的方式报道重大的新闻,以满足变化中的社会需求,并以煽情主义的新闻内容和版面来适应另一种趋势”,而普利策清楚地认识到他潜在读者群的移民特点,深知“他的读者既希望得到快乐,又希望报纸起到有效的和进步的领导作用”,因此他把握住了受众关注的事情,以至于《纽约世界报》取得了成功。

《世界报》1889年便开始出版定期的连环画组,也是美国最早着色的报纸,正是由于1893年彩色印刷机的配备使得这种报纸连环画的出版成为可能。1895年最成功的漫画家理查德·F·奥特考尔特在《世界报》上连载了名为《霍根小巷》的漫画,这部漫画主要描写的是廉租公寓的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最早他的衣服是蓝色的,由于彩色印刷机的使用,《世界报》的印刷工人给这个小孩穿上了黄色的衣服,到处游荡,后来奥特考尔特又在连环画中给这个漫画的主人公加上了对白,使大家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故事内容,在纽约当时非常流行,这也就使得这部连环画成为了经典的“黄孩子”。

这时,准备和普利策展开竞争的赫斯特,立即把《星期日世界报》办得卓有成绩的几个人收买了过来,用高价把包括戈达德连在内的大部分撰稿人以及画家都挖了过来,这其中也包括了奥特考尔特以及他的“黄孩子”。这对普利策来讲是沉痛的一击,于是普利策又聘请了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乔治·B·卢克斯继续为他画这一系列的漫画,并将赫斯特告上了法庭。

从这以后,《新闻报》和《世界报》这两家报纸的张贴画画的都是这个穿着肥大的衣服、没有牙齿、咧嘴而笑的“黄孩子”,而“黄色新闻”这个名词很快就传开了。

黄色新闻在中国的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的黄色新闻现象存在于两个大的时间段:其一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二是由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今。“我国第一次黄色新闻现象萌芽于19世纪末的商业报纸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情况才有所好转。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在媒体自负盈亏,巨大商业利益驱使的大环境下,中国第二次黄色新闻浪潮卷土重来。”

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新闻媒体开始探索企业管理市场化经营的道路,都市类报纸逐渐兴起。与此同时,黄色新闻也再度出现。由于“黄色”一词在我国通常用以形容色情,所以对于格调低下的报道较少采用黄色新闻的说法,多使用“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等说法。20世纪末,随着我国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黄色新闻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黄色新闻的评价

(一)“黄色新闻”的历史局限性

作为人类新闻史上的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黄色新闻”有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其运作手法上。为了扩大报纸的销量,“黄色新闻”十分注重强烈刺激感官的渲染手法。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战争、犯罪和天灾人祸等新闻。同时,运用19世纪问世的摄影术和图片制版技术条件,滥用新闻图片,且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用以造成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因此,很多传媒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闻思潮,它多半与沾色带暴的低俗化和媚俗化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二)“黄色新闻”对现代报纸的积极影响

1.“黄色新闻”是现代办报理念的先驱

自从“:黄色新闻”出现以来,它的报道手法屡屡遭到媒介观察家的伦理批判。在2O世纪初,《纽约时报》等报纸坚决抵制黄色新闻的泛滥,主张维持严肃的报道风格。并且在美国确立了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此后。“黄色新闻”在西欧和亚洲等地逐渐发展成熟.如德国的《图片报》、英国的《太阳报》、香港的《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均属黄色新闻报纸。这些报纸面向社会:大众,发行量巨大,利润丰厚。在此意义上,严肃报纸和黄色报纸各执一端。实现了严肃报纸与大众化报纸的分流。

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黄色新闻”注重刊登刺激性、消遣性的新闻和漫画。这在后来的大众化报纸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现代大众类报纸热衷于社会新闻、犯罪和煽情新闻.而且非新闻题材的内容增多,多为小说、诗歌、小品文以及一些趣味性文章,普遍开辟小说连载、漫画连载、百姓故事等栏目.并设立了娱乐专版和体育专版,用来报道娱乐八卦和体育赛事。以赫斯特的《新闻报》和普利策的《世界报》为代表的“黄色新闻”对受众的定位非常明确.以美国移民和中下层劳动者为目标读者。这标志着以报纸为主导的传播媒体在服务层面上由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变的开始,扭转了长期以来政党报纸所贯彻的媒体对党派和政府负责的办报理念.开辟了以受众为中心的先河,为以后以受众为中心的办报理念奠定了基础。

2.现代报纸承袭了“黄色新闻”的部分编辑理念

在“黄色新闻”所主导的报纸中,通常用占有大量版面的大幅图片和大字号标题来表现新闻事件,以此来吸引读者的眼球。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图片技术的突破,这种手法被沿袭下来并得到扩展,报纸也过渡到了读图时代。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报。无论是严肃性报纸还是大众化报纸,都离不开图片和标题的凸显作用。多数党报在刊登重要新闻时都要配上大字号标题和大幅图片,如《人民日报》第23041期(2011年8月10日)的头版头条就采用了竖排大号标题《大美草原新抉择》,并配有草原的大幅图片;《南方周末》第1429期(2011年7月7日)的头版头条采用竖排大字标题《城市里的陌生人》,并配有三个正在抽烟的男子的大幅图片。都市报则一般将大幅图片放在头版,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如2010年1月8目的《扬子晚报》把扬州网友举办最感人寿宴的大幅图片放在了头版。2011年8月12日《楚天都市报》的头版刊登了卓尔1000万元善款汇人该报“十二助”的图片。

同时,现代报纸也承袭了“黄色新闻”故事式的报道手法。“黄色新闻”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对一个事件采取深度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并按照情节把它编辑成有血有肉的故事,使其传播内容和观点深入人心,从而产生深刻影响。这种报道方式直接影响了现代报纸。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如何让新闻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何安排故事情节。让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以及如何让故事深刻地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了一篇好新闻的标准。

3.“黄色新闻”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在现代报纸上得到了拓展

“黄色新闻”重视猎奇、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关注弱势群体,坚持社会正义,维护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面向中下层读者,扩大了读者层面。这些办报理念和方向是对媒介社会功能的有益尝试,现代报纸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形成了媒介的三大社会功能:娱乐功能、社会监督功能和教育功能。为了迎合中下层读者的低级趣味,增加发行量。“黄色新闻”扩大了娱乐新闻在报纸中的比重,使娱乐受众成为媒介的一项社会功能。现代社会里,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利用娱乐缓解压力已成为人们放松自己的最佳选择。近几年来,不仅报纸上设有娱乐专版,刊登明星的娱乐八卦,电视更是把媒介的娱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快乐女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和《非诚勿扰》等综合性娱乐节目把媒介的娱乐功能推到了人们视角的顶峰。但是,媒介在无限制地发挥自身的娱乐功能同时,强调娱乐至死,走低俗化路线,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应当加以整治。

“黄色新闻”强调坚持社会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维护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在19世纪末期,黄色报纸通过发起社会运动、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批评来推动社会改革.使报纸由发布信息的载体变成了社会公器,对发挥媒介的社会监督功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代社会人们利用媒体对政府机关以及各种商业活动进行舆论监督已成为一种习惯.每当发现有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人们就会利用各种媒介对这些事件进行曝光,从而施加影响,解决问题。

在“黄色新闻”出现之前.报纸的读者主要是社会上层人士。“黄色新闻”出现之后,黄色报纸注重报道的通俗化,把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作为目标受众.从而扩大了发行量.赚取了巨大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上层人士的对教育垄断,普通劳动人民也能参与到通过报纸获取与之利益相关的活动中去。在我国,从20世纪8O年代末开始,出现了都市类报纸。它继承了“黄色新闻”所采取的读者定位方针,把目标受众群定位在了普通老百姓身上。这是对“黄色新闻”所承载的教育功能的延续。

参考文献

  1. ↑ 史迪,许晓洁.“黄色新闻”产生原因分析[J].东南传播,2009(6)
  2. ↑ 王艳.浅析我国网络媒体时代“黄色新闻"的成因和特点[J].商情,2014(10)
  3. ↑ 赵玉岗.浅析如何正确评价“黄色新闻”[J].绥化学院学报,2011(6)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切斯特·巴纳德
下一篇: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