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式迁移理论

目录

  • 1 产生式迁移理论概述
  • 2 产生式迁移理论的阐析

产生式迁移理论概述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1990)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安德森等设计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他的迁移理论,但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仍停留于计算机模拟阶段。尽管如此,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含义还是十分明显。因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此外,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

产生式迁移理论的阐析

产生式迁移理论与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的不同在于,桑代克认为产生迁移是由于两项学习之间共有的S—R联结及数量,如在活动A12345和活动B45678之间,因为两种活动有共同的成分4和5,所以这两种活动之间才会有迁移。

而安德森认为产生迁移是由于两项学习之间共有的产生式及数量,如掌握了1/2+1/3的算法,可对解答1/4+1/5起到促进作用,原因是这两个算式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两种技能之间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即导致先后两项技能学习时产生迁移的原因,不应用它们共有S—R联结的数量来解释,而应该用它们之间共有产生式数量来解释。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机动车辆保险
下一篇:新华人寿保险公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