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

《名利场》(Vanity Fair)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vanityfair.com/

目录

  • 1《名利场》简介
  • 2《名利场》的发展

《名利场》简介

《名利场》(Vanity Fair),又译《浮华世界》是美国著名文化生活类时尚杂志。《名利场》(Vanity Fair) 内容包括政治、名人、图书、幽默、新闻、艺术和摄影。

1913年,成功经营了包括《Vogue》在内的多份时尚杂志的著名出版商康迪纳仕集团 (Conde Nast) 购进两本新杂志———《服装》和《名利场》。凭着一个精明商人的直觉,康迪纳仕集团 (Conde Nast) 将两个杂志合二为一,并将新杂志定名为《名利场》(Vanity Fair) ———“一份以报道上流社会生活方式、品味、宴会话题、艺术、体育、幽默等为内容的杂志。”对于近一个世纪后的《名利场》(Vanity Fair) 读者来说,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如今,《名利场》(Vanity Fair) 已经成为公认的美国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它是造星工厂,是华府政客的读本,也是追名逐利的芸芸众生看世界的一个窗口。

让人佩服的是,它在国家杂志评奖中在最佳杂志、摄影、专栏、随笔和评论上均获提名。这种浮于华丽世界中却扎实经营杂志本体的内容建设的用心值得称颂。

《名利场》的发展

《名利场》是如何成长为今日美国时尚杂志先锋的呢﹖爵士时代的浮华世界《名利场》创刊之时,美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迅速,整个社会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由于历史短暂,美国的独特文化传统尚在形成之中。富裕起来的美国人渴望了解世界,渴望成为优雅的,有教养的人。他们向往欧洲的文化传统,以能到欧洲游历为荣。但亲自远涉重洋去开眼界、见世面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只有通过阅读书籍、报纸和杂志来了解世界。康德·纳斯特正是把握了美国大众的这一心理,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名利场》杂志。在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名利场》都是引领时尚的先锋。它向读者们介绍艺术、文学等领域的鲜为人知的进步运动,记录并推动了前卫艺术的发展,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1929年,美国股市狂崩,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曾经一度繁华奢靡的生活突然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当成千上万的人步入失业者的行列时,《名利场》也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岁月。1936年,《名利场》宣布停刊。这个一度风光无限的杂志在经营了22年之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8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则为《名利场》的再生创造了条件。对于一个以时尚为主的杂志来说,这种条件甚至比《名利场》初创时期的条件更加成熟,但也更具挑战性。1983年,美国传媒巨头士毅·纽豪斯收购康德·纳斯特集团。雄心勃勃的纽豪斯决定将《名利场》复刊。虽然《名利场》曾经站在时代的浪尖,但今非昔日,要想使《名利场》重现昔日风采,除了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外,还要有能扭转乾坤的杂志核心人物———主编。在斥资上千万美元,但市场反应不佳的情况下,纽豪斯将目光投向海外,重金请来了英国的传奇编辑蒂娜·布朗做《名利场》的掌门人。1984年,蒂娜接掌《名利场》总编大权的时候,《名利场》的发行量只有25万份,广告量不足12页。蒂娜从杂志管理、编辑方针、杂志内容和包装等各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短的时间内,她就解雇了一批不胜任的“前朝老臣”,并精心挑选组织了一个强大的人事阵容。对于杂志本身,经过仔细深入的研究调查,蒂娜给《名利场》开出了一剂药方:名人效应+引人入胜的报道+新闻敏感性=金钱。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文字报道,蒂娜用优厚的稿酬网罗了一大批一流作家,其中一些作家的薪酬合同甚至高达六位数。不过蒂娜坚信:没有一流的稿件就没有一流的杂志。事实证明蒂娜是对的。1984年,《名利场》的一篇深度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期刊界大奖“国家期刊奖”,《名利场》立时成为传媒瞩目的焦点,并跻身一流杂志的行列。蒂娜的新闻触角更是深入到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绝不放过任何有价值新闻线索,尤其是有关名人的新闻。1985年6月号的《名利场》刊出里根夫妇相拥跳狐步舞的封面故事,头条标题为《里根随爵士起舞》。该刊一经出版立刻引起轰动,在报摊上的炙手可热。《名利场》随即声名鹊起,成为纽约社交界最热门的杂志。从1984年到1992年的8年间,《名利场》先后四次获得美国“国家期刊奖”,两次被评为美国“最畅销杂志”。有评论者认为,《名利场》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在于其记录的浮华生活和娱乐姿态把握了80年代美国的时代精神。

1991年,《纽约观察家》杂志力邀卡特出任主编。《名利场》也由此步入了发展的全盛时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卡特就将这份死气沉沉杂志变为反映曼哈顿职场白领百态人生的趣味刊物。也许正是卡特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编辑本领打动了纽豪斯,他的目标就是要让《名利场》不但有忠实的读者群,更要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当前文化的主流杂志”。接手《名利场》后,卡特保持了杂志原有的风格,并努力将其完善,尽量做到图片、文字到设计都是最好的。在内容上,《名利场》以报道名人私生活为主,但并不局限于好莱坞的艳事秘闻,它也关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例如,“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名利场》立刻派作家到袭击现场进行采访,并跟踪事件进程,写出的“9·11”纪实报道成为杂志的一大卖点。这样一本混合了时尚、政治、名人、金钱和社会新闻的杂志不但普通人爱读,社会名流和知识分子也爱读。而广告商更是看中了《名利场》的读者群:平均年龄37 岁,平均年收入5.8万美元,70%上受过大学教育。这样的读者群正是广告商心目中理想消费者对象。卡特经营下的《名利场》不但发行量继续增加,而且广告投放量也增加了60%,达到了每年近1900页,收入超过1亿美元。

要制造影响,光凭杂志本身是不够的。卡特充分利用杂志的社会资源,发展其在娱乐界和政界的影响力。通过每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后举办宴会,每年白宫记者宴会后举办派对来将《名利场》炒做成一本“明星级”刊物。

通过卡特10年的经营,《名利场》无论是在声望、影响、地位,还是带给出版商的利润方面都比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近两年美国经济不景气,但《名利场》依然是纽豪斯媒体集团中最赚钱的杂志之一,也依然是传媒、娱乐和政界追名逐利的舞台和普通大众欣赏名利中人华丽人生的看台。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维克多·斯波朗迪
下一篇:品牌规划

发表评论